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

疾病養生

嬰兒手足搐搦症

概述
本病又稱嬰兒手足搐搦症, 多見於1歲內小兒, 尤以3-9個月發病率最高, 冬春季多見。 主要由於維生素D缺乏, 甲狀旁腺代償功能不足或其它多種因素的影響, 致血中游離鈣降低, 使神經興奮性增高, 引起局部或全身肌肉抽搐

病因
發病原因與佝僂病相同, 但骨骼變化不明顯, 多有甲狀旁腺代償功能不全。
血鈣降低可與下列因素有關:
(一)維生素D缺乏症初期。
(二)春夏季戶外活動增多, 使體內維生素D合成驟增, 或用維生素D治療之初, 均使未鈣化的骨骼加速鈣化, 血鈣大量沉著於骨骼, 骨骼鈣化加速, 舊骨脫鈣減少,

腸道鈣吸收又相對不足, 使血鈣下降。
(三)感染、發熱、饑餓時, 由於組織分解, 磷從細胞內釋出, 血磷升高, 使血鈣下降。
(四)六個月以內嬰兒。
(五)長期腹瀉或梗阻性黃疸。

症狀
(一)典型症狀。
1.驚厥:為嬰兒期最常見的症狀。 常突然發生, 持續時間短者數秒種, 長者達數十分鐘。
2.手足搐搦:幼兒和較大兒童多見。 發作時神志清, 腕部屈曲, 手指伸直, 拇指內收足踝部蹠屈, 足前部內收。
3.喉痙攣:多見於嬰兒期。
(二)隱性體征。
1.面神經征:以指尖或叩診錘叩擊耳顴下方的面神經, 同側上唇及眼瞼肌肉迅速收縮。
2.手搐搦征:以血壓計袖帶包紮上臂, 加壓使橈動脈搏動暫停2-3分鐘後出現手搐搦征。
3.腓神經征:叩擊膝外側腓骨頭上方的腓神經, 可見足背屈外翻。

檢查
血鈣常低於1.7~1.9mmo1/L, 必要時查游離鈣, 鈣劑試驗性治療也有助於診斷。 妊娠期孕母小腿抽搐史是診斷重要線索。

治療
應立即控制驚厥, 迅速補鈣, 可同時給予維生素D治療。
(一)急救處理:可用魯米那、水化氯醛或安定等鎮靜劑止驚, 並防止窒息, 有喉痙攣時須將舌尖拉出, 進行人工呼吸, 必要時行氣管插管。
(二)補鈣劑:在使用鎮靜劑同時應及時補充鈣劑, 根據血鈣水準可分別採用以下方法補充:
血鈣2~1.75mmo1/L(8.0~7.0mg/d1)者可予葡萄糖酸鈣或乳酸鈣1.0~1.5g/日, 一日三次, 口服。
血鈣1.75~1.5mmo/L(7.0~6.0mg/d1)者則需靜點10%葡萄糖酸鈣1m1/kg/次, 1次/日。
血鈣 (三)日後若血鈣升至1.75mmo1/L以上可改口服。 靜點速度不宜太快, 否則大量鈣由尿排出, 影響療效, 也可因暫時性血鈣太高而致心傳導阻滯甚或心臟驟停。


(四)維生素D療法喉痙攣:多見於嬰兒期。 由於喉部肌肉痙攣而出現呼吸困難和吸氣性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