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中國特色的家長焦慮

劍橋大學心理學博士、幸福創客集團創創始人 蘇德中

中國孩子累, 中國家長也累。 他們為了孩子的前程, 花錢報班、上課陪學, 操碎了心, 可即便如此, 仍然難以疏解內心的焦慮。 這種焦慮甚至不會因為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而改變, 無論名列前茅, 還是成績欠佳, 家長都一樣的愁。

於是,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見到這樣的情形:父母拼命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 所有課餘時間都被各種班佔用, 一分鐘都不想浪費;動不動就用“別人家的孩子”跟自家孩子比, 無論內心還是行為上, 都會以周圍的孩子作標準,

且不管自己的孩子水準如何, 都只強調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優秀;言語教育間, 常常誇大孩子行為造成的後果, 比如試圖用“現在成績不好以後就會餓死”等語言暴力, 引起孩子足夠的重視, 激發孩子內在的潛力。

但很多時候, 這樣的行為並不能取得預想中的效果, 甚至造成了孩子的巨大壓力。 有研究表明, 中國孩子的壓力遠超歐美國家的同齡人, 在壓力來源分析中, 補習班導致自主時間缺失是最主要因素。

從心理學分析, 家長無法消減的焦慮, 以及因此引發的上述行為, 主要源于三種心理狀態。 首先是向上的社會比較。 父母迫切希望通過與優秀孩子的比較, 為自家孩子帶來積極的促進作用。 但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提出,

如果用作比較尺度的參照標準不切實際, 不僅正面功效會失效, 還會影響到幸福感、情緒及認知。

其次是不安全感。 去年國內的一個調查結果顯示, 國人對於工作的不安全感, 比世界平均值高出20%。 家長擔心孩子將來面臨激烈的競爭無可厚非, 但在孩子認知發展的重要時期強調這種不安全感, 只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陰影, 甚至會讓他們把這個理念傳遞給下一代, 形成惡性循環, 醞釀發酵成“中國特色的生存危機感”。

最後是從眾心理。 父母在對孩子缺乏準確認知時, 很容易盲目從眾, 同時, 他們也擔心做出與大多數人不同的決定會面臨壓力。 所以, 即便有家長對自家孩子有全面的瞭解, 也可能迫於外界壓力而服從大多數,

從而減少因自己選擇失敗帶來的愧疚感。 這一點在中國家長競相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上, 體現得極為明顯。 他們有些是不知孩子擅長什麼、適合什麼, 有些就算知道, 也因為害怕被“別人的孩子”落下而選擇從眾。

中國家長內心的焦慮, 已經通過言行感染到孩子, 並對他們的身心發展造成了巨大影響, 因此, 急需從根源上消除這種不良心態。 借鑒積極心理學中的 “欣賞式探詢”模式, 通過一個“4D”的流程來實現, 或許能起到不錯的效果。

發現自我優勢(Discovery), 家長需要從日常生活的點滴中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對獨有的氣質特點和潛在優勢有一個清晰認知, 並承認和接受它;樹立長遠夢想(Dream),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要根據孩子的特質,

量身定制出成長發展規劃, 對症下藥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設定階段目標(Design), 家長需要將長遠目標分設為可實現的短期計畫, 要鼓勵孩子跟過去的自己對比, 而不是跟同齡人作橫向的比較;積極持續實現(Destiny), 保持樂觀, 採取積極行動, 家長可以把注意力從孩子的不足轉移到已經取得的成就上, 欣賞他們付出的努力, 這種正面回饋更能激發孩子內在的自主學習動力。

好孩子是教育出來的, 但教育並非改造, 希望通過環境打造, 讓孩子成長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並不合適。 與其在焦慮中投入過多的無效努力, 倒不如試著把焦慮的心放下, 盡可能用欣賞的眼光提供鼓勵和支援。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軌跡要走,

把一些選擇權留給他們未嘗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