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手術中最怕出現這件事,看完嚇出一身冷汗……

受訪專家:

北京善方醫院麻醉科主任李雪

“術中知曉”指的是已進入全身麻醉狀態的病人在手術過程中蘇醒過來恢復意識, 對於大多數手術病人來說, 這都是個可怕的噩夢。

BBC曾報導過這樣一個案例:44歲的加拿大女子多娜, 9年前在某醫院接受手術時, 突然從全麻中蘇醒。

多娜以為手術已經結束, 但很快發現並非如此——她親耳聽到主刀醫生說:“請遞給我手術刀。 ”

儘管多娜意識清醒, 但身體仍處於“癱瘓”狀態, 動彈不得, 很久之後才設法讓醫護人員發現她已經醒了。

術後, 她不僅沒能忘記這可怕的一幕,

還不幸患上了“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備受折磨。

這樣的情況為什麼會發生呢?北京善方醫院麻醉科主任李雪告訴《生命時報》記者, 術中知曉其實是一種比較罕見的狀況, 且不同患者經歷不盡相同, 從單純聽覺感知到患者稱完全覺醒、不能動和處於疼痛中。 發生率差異較大, 約為0.1%~1%。

術中知曉的發生, 多是以下幾個原因:

1麻醉藥劑量不足

可能是由於麻醉給藥失敗或出現錯誤;

技術失誤導致麻醉不充分;

醫生經評估認為足量麻醉藥不夠安全;

或是病人對麻醉藥需求量被低估。

2單純靜脈麻醉及肌松藥的使用

僅靠靜脈麻醉, 而不使用吸入麻醉, 更易出現術中知曉。

肌松藥的出現和使用減少了全麻藥劑量, 可以導致術中知曉的風險和嚴重程度增加。

3麻醉抵抗

不同的病人對麻醉劑的反應不同, 存在一定個體差異, 這與遺傳因素有關。

慣性飲酒患者和經常使用苯二氮卓類或阿片類的患者可發生耐受, 這樣常規劑量的麻醉劑就不足以實現理想的麻醉效果。

4麻醉相關的醫療風險

通常被認為有AWR較高風險的外科手術包括創傷外科手術、心臟手術和剖宮產。

為了維持足夠的血壓和限制血流動力學受損帶來的不良醫療後果, 全身麻醉藥劑量不足在這些手術期間並不罕見。

在拯救生命的手術中, 麻醉誘導和手術切開(如, 緊急出血控制)之間的短暫間隔也是一個促成因素。

後遺症

術中知曉後遺症是心理上的。 許多術中知曉患者只能短暫回憶起術中事件,

不會導致顯著的心理焦慮或應激。 最嚴重的後遺症是PTSD。

據報導, 術中知曉事件後心理症狀的發生率為33%-69%。 因此, 手術醫生和初級保健醫生都應該對於識別心理障礙可能的早期徵象保持警惕, 這些徵象如闖入性思維、情境重現、重複夢魘、逃避與經歷的創傷相關的刺激、睡眠障礙、過度警覺。

大多數情況下, 術中知曉對病人都是不愉快的回憶, 因此醫護人員應儘量避免。 整個手術過程中提供足夠的靜脈或吸入麻醉藥是預防術中知曉的一線方法。

此外, 使用麻醉輔助藥(如可產生遺忘作用的苯二氮卓類藥物), 加強對麻醉深度、麻醉劑的最低肺泡有效濃度、病人腦電圖等方面的監測, 可最大程度避免發生術中知曉。

還有一種術中知曉是人為的, 即神經外科手術中的“術中喚醒”。 人為喚醒全麻中的病人, 在神外科手術中並不罕見, 它還是保證手術成功的必要手段。

過去, 大腦功能區的腫瘤是難以徹底切除的, 功能區還可能在術中受損, 使病人出現偏癱、失語、失明等後遺症, 且術後復發率較高。

術中喚醒技術可以有效解決這一難題。 由於腦部本身沒有疼痛神經, 醫生可以在切除病變前將病人從麻醉狀態下喚醒, 一邊與病人交談, 並讓病人配合指令做出某些動作(如眨眼、張嘴、報數等), 一邊切除腫瘤。

這樣, 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切除腫瘤、保留大腦功能區, 現代麻醉技術還能有效保證病人對手術過程無記憶, 避免了可能遭受的精神傷害。

▲(生命時報記者 靳玉玲)

更多健康知識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