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薺苧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唐本草》

【拼音名】Qí Zhù

【別名】臭蘇、青白蘇(《日華子本草》)。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薺苧的莖、葉。 夏、秋採收。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 高20~50釐米。 莖4棱形, 上部及花序中軸除節外均無毛, 或疏生白長毛。 葉對生;葉片卵形、闊卵形或菱狀卵形, 長1~3廈米, 寬1~2.5釐米, 先端尖銳, 基部楔形, 邊緣具粗鋸齒;葉柄長5~15毫米。 總狀花序長3~7釐米, 其上的花朵排列不甚緊密, 花序中軸節上具白短毛;小花梗長2~3毫米;萼鐘形, 5齒裂, 被疏毛, 長約3毫米, 結果時擴大, 裂片2唇形, 上唇齒寬闊;花冠唇形, 長4毫米, 白色, 上唇短, 頂端略凹, 下唇3裂;雄蕊4, 2退化;花柱著生子房底。

小堅果卵圓形, 網紋不明顯。 花期秋季。

【生境分佈】生長于河邊草地及灌木叢中。 分佈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及東北等地。

【化學成份】全草含精油0.11~0.5%, 精油的主要成分為甲基丁香油酚約占90%, l-甜沒藥烯約占4%, α-石竹烯約占2%。

【性味】《綱目》:辛, 溫, 無毒。

【歸經】《本草匯言》:入手、足陽明經。

【功能主治】

①《本草拾遺》:除蟻瘺, 捼碎敷之。 亦主冷氣泄痢;可為生菜, 除胃間酸水。

②《現代實用中藥》:為驅蟲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