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大視野:第一袋方便面的誕生

方便面這種不但統治了東方世界而且帶著刀叉進軍西方市場的食品是日本人發明后由臺灣人加以發揚光大的。

1949年, 原名吳家福的華裔日本人安藤百福用高溫高壓將燉熟的牛、雞骨頭的濃汁抽出制成營養劑, 結果相當成功, 為以后開發方便面打好了基礎。

1958年, 日籍臺灣人安藤百福于大阪府池田市發明的出雞汁方便面。 安藤百福并在發明方便面后, 創立日清食品株式會社, 販售“雞湯拉面”口味, 最初的售價為35日圓, 但仿制產品隨即出現, 導致產生削價競爭。

日清公司在發明方便面后, 便積極向國外發展。

1963年先與韓國三養食品合作, 1968年再與臺灣的國際食品公司合作推出雞湯口味的生力面。 最初的生力面因為沿用日本配方, 在臺灣銷路并不好。 在調整過調味與面條的口感之后, 成為臺灣的暢銷產品, 顧客多半買回家當宵夜食用, 或者是加蛋煮食。 曾有一段時期, “生力面”幾乎成為這類產品的代名詞。 然而由于經營不善, 生力面最后黯然退出市場。 截至2005年, 過去的國際食品公司僅剩一家生力面包店在高雄市新興區繼續營業, 但早已退出方便面市場。

雖然方便面在亞洲頗受好評, 1960年代末期在美國卻無法順利打開市場。 因為一般美國人沒有燒開水的習慣, 而且家中的餐具也以餐盤為主。 為了讓不習慣用碗的民族消費方便面,

日清公司發明以發泡聚苯乙烯為容器的杯面, 于1971年在日本上市, 售價為100日圓, 為當時袋裝方便面售價的三倍以上。

1967年, 臺灣統一企業創立, 目前占據了臺灣方便面市場整整一半的份額, 在大陸則僅次于另一個臺灣食品品牌康師傅, 占有30%多的份額。

從發明至今短短幾十年間, 方便面不停地在研究改進。 當年不知方便面為何物的中國人曾被包裝上的大魚大肉圖案迷惑, 而現在康師傅的“滿漢大餐”中已真的出現了整塊牛肉。 從切碎曬干的蔬菜末、肉末到真空包裝的榨菜、肉腸, 從一袋調料到兩袋三袋, 從湯面到炒面, 從油炸面到拉面, 從袋面到碗面、杯面, 在這一小小的食品中廠商挖空心思、變盡花樣,

無非是盯準了現代生活節奏下人們的需求和由此帶來的巨大利潤空間。

曾有中國青年學子多食方便面而致癡呆的報道, 專家學者隨之出來警告方便面多食無益, 但這都阻止不了一只只伸向方便面的手。 現在, 連英國航空公司的班機上都提供小號的碗裝方便面。

在西方重又發起“慢食運動”的今天, 中國的年輕人對手搟面、拉面的熟悉程度遠不及方便面, 再沒有比方便面更具欺騙性的了, 油汪汪熱騰騰的湯面上飄著碧綠的蔥花和誘人的肉來對于視喝湯、吃熱食為重的中國人來說, 充滿了溫馨的家庭氣息, 難怪單身漢是方便面最大的消費吉, 難怪方便面制造商會發達--這個世紀星結婚率下降高婚率上升的世紀,

孤獨是世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