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這幾種症狀是“假心臟病”,很多人都以為是真的生病,別再傻傻的嚇唬自己了

說到心臟病, 很多人都非常恐懼。 更加奇怪的是, 很多人體檢前覺得整個人好好的。 體檢之後發現體檢結果某個指標“異常”, 從此整個人覺得這裡不舒服那裡也不舒服。 出現這種情況, 一方面源於內心對疾病恐懼, 還有對疾病的無知。 今天, 給大家說說兩種非常唬人的“假”心臟病。

所謂“心臟神經官能症”, 是一種以心血管症狀為主要表現的功能性疾病, 是神經官能症的一種。 神經官能症又名神經症, 是一組疾病的總稱, 包括神經衰弱、強迫症、焦虛症、恐怖症、疑病症以及各種內臟神經官能症。

 神經官能症的症狀複雜多樣, 有的頭痛、失眠、記憶力減退;有的則有心悸、胸悶、恐怖感等。 其特點是症狀的出現、變化與精神因素有關。 如有的胃腸神經官能症患者, 每當情緒緊張時出現腹瀉。

精神緊張誘發疾病

心臟神經官能症是怎樣發生的呢?一般認為, 心血管系統是受神經、內分泌系統調節的,

其中以神經系統調節起主導作用。 當精神上受到嚴重刺激, 如受驚、恐懼、情緒過度激動、精神創傷等, 都可使中樞神經的興奮和抑制過程發生障礙, 受植物神經調節的心血管系統也發生紊亂, 引起一系列症狀。

有時, 個別醫生把屬於正常範圍的“心律失常”(早搏)和“生理性雜音”錯誤地下了“心臟病”的診斷, 從而給患者增加了精神負擔, 出現了類似心臟病的一系列症狀。 還有的人, 因為經常失眠, 導致植物神經功能失調, 從而影響到心血管系統的正常活動。

症狀類似心臟病

根據臨床資料表明, 心臟神經官能症在有心血管症狀的患者中占1 0%, 一般無器質性心臟病, 以20~40歲為多見, 女性居多, 尤其在35歲以下及更年期婦女居多。

心臟神經官能症的臨床表現是多種多樣的, 最常見的症狀有心慌、呼吸不暢、心前區疼痛和全身乏力等。 另外, 還可出現容易激動、失眠、多汗、發抖、眩暈等。 醫生檢查時, 發現患者心跳較快, 心前區有輕微、柔和的收縮期雜音, 這是因為心跳加快、血流速度加快所引起的, 是屬於生理性雜音, 而不是心臟病理性雜音。

我們的心臟是先有電興奮後有機械收縮。 心臟的電興奮由右心房上方的竇房結首先發放電脈腫, 竇房結活動的頻率受自主神經(交感和速走)神經控制, 就像中醫講的陰陽。 交感興奮時心率就快, 迷走興奮時心律就慢。 白日、運動、激動、受驚嚇、飲濃茶、咖啡時交感興奮, 竇房結的電活動就加快。

安靜、入睡時竇房結電活動就減慢。 甚至一呼一吸, 交感迷走就會交替興奮, 吸氣時竇性心率就稍快, 呼氣時竇性心率就減慢。

因此竇性心律不齊是正常健康的表現, 而非心律失常。

早搏不是病, 也沒獨立的風險

早搏很常見。 很多人一生中都可能發生。 早搏可毫無症狀, 體檢或因其它病就診時偶然發現。

早搏有無症狀與早搏多少無關。 我看過很多兒童早搏患者, 24小時動態心電圖記錄早搏數1萬至2萬多, 孩子們無一人有症狀。 但成年人有症狀者很多, 症狀可能與早搏有關, 也可能與焦慮有關。 因對早搏不瞭解, 或醫生對早搏未做解釋或者錯誤解釋。

早搏可見于正常心臟, 也更易見於心臟病的患者。 但早搏不是獨立的疾病,

也不具有獨立的風險。 沒有心臟病的早搏, 最好的治療是不用藥、不治療。 有心臟病的早搏, 應治療基礎心臟病而不治早搏。 CAST研究顯示, 有心肌梗死、左心室功能受損的患者, 越積極用抗心律失常藥物, 猝死越多。

早搏不要輕易被射頻。 一定慎重。

所以, 面對檢查結果“異常”時, 不必要焦急甚至驚恐, 應該找專業的醫生給予評估與解析。 很多時候, 你認為的心臟病, 未必真的就是心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