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跟著運氣來調補
在“天人相應”理論指導下, 中醫十分注重節氣致病與養生。 24節氣中尤以冬至、夏至、春分、秋分4節氣最為重要。 唐代權德輿的《夏至日作》言:“璿樞無停運, 四序相錯行。 寄言赫曦景, 今日一陰生。 ”6月21日為丁酉年夏至日, 《禮記》記載“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 至此, 時序已進入仲夏、盛夏, 這一時段也屬於運氣理論的“三之氣”(5月21日~7月22日)範疇。
按運氣理論分析, 主位太徵火, 客氣陽明金, 結合丁酉陽明燥金司天、少陰君火在泉、木運不及的運氣特點, 這一時間段可出現心脅暴痛、腹痛便溏、寒熱往來、心系及肝膽脾胃疾病,
果蔬順時有竅門
孔子在《論語·鄉黨第十》有“不時不食”之訓, 《呂氏春秋·盡數》記載:“食能以時, 身必無災。 ”《黃帝內經》指出:“五穀為養, 五果為助, ……氣味合則服之, 以補精益氣。 ”又說“心苦緩, 急食酸以收之” “心欲軟, 急食鹹以軟之”的原則;另外, 前面從運氣學說角度提出了此時“以酸補之, 以辛瀉之, 以苦泄之”的方案。 酸味, 清新爽口, 可以解膩、消暑、增加食欲。 夏至這一時段除多食絲瓜、瓠子等葫蘆科的時令瓜類蔬菜, 還建議可以吃點番茄、海帶。 番茄微寒, 味甘、酸, 歸肝、肺、胃經, 可健胃消食、生津止渴、清熱解毒, 番茄可以做蛋湯或番茄肉丸湯、番茄滑肉湯。
夏至時段, 水果的選擇也要注重“時令”性。 柳丁、桃子、楊梅味酸, 符合“以酸補之”的原則, 同時富含鉀, 有利於保持人體電解質及酸堿代謝平衡, 使神經肌肉興奮性維持常態, 協調心肌收縮與舒張功能。
結合歲運養生粥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認為:“粥又極柔膩, 與腸胃相得, 最為飲食之妙訣也。 ”粥有助於生津解暑, 緩解疲勞等。 中醫運氣理論認為, 食間穀以辟虛邪。 這一時段“間穀宜黍”。 《說文》載:“黍, 禾屬而黏者也。 ”北方謂之黃米, 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雖有燥邪,
消夏可喝菊梅茶
中國自古有飲茶習慣, 而且茶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陸羽在《茶經·六之飲》指出:“茶之為飲, 發乎神農氏。 ”唐人劉貞亮總結茶有散鬱氣、養生氣、除病氣、養身體等十德。 清人陳藏器在《本草拾遺》更指出:“上通天境,
避暑降溫不貪涼
最近已故著名腎臟病專家鄒雲翔老先生的“不准家人和孩子們吃冷飲”的特別家規很火, 老先生的這一家規看似有些不近人情, 但從中醫角度也有其科學原理的。 中國古人對陽氣的重視,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到:“陽氣者, 若天與日, 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陽者, 衛外而為固”。 此外, 脾喜燥惡濕, 胃喜溫不喜涼,
《靈樞·本髒》曰:“志意和則精神專直, 魂魄不散, 悔怒不起, 五臟不受邪矣。 ”嵇康《養生論》也說過:“夏季炎熱, 更宜調息靜心, 常如冰雪在心, 炎熱亦於吾心少減, 不可以熱為熱, 更生熱矣。 ”正所謂“心靜自然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