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地黃瓜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貴州民間方藥集》

【拼音名】Dì Huánɡ Guā

【別名】白蒂黃瓜、鏵嘴菜(《貴州民間方藥集》), 曲角堇(《中國種子植物分類學》), 黃瓜香(《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為堇菜科植物紫花堇菜的全草。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 主根深長。 莖高約20釐米, 斜上或傾斜。 葉三角狀心臟形或近圓心臟形, 長1~6釐米, 寬1~4釐米, 先端銳尖或圓, 基部心臟形, 邊緣具鋸齒, 齒尖有腺, 兩面有棕色點, 無毛;托葉線狀披針形。 邊緣櫛齒狀;莖基部通常有宿存托葉;根生。 葉的葉柄較長, 莖生葉漸向上而葉柄漸短。 花梗從根部抽出或由莖分枝, 長6~10釐米;花淡紫色, 徑約2釐米, 萼片5, 綠色, 披針形, 基郎附屬體半圓形;花瓣5, 狹長, 有棕色點, 下面一片有距, 長囊狀稍曲;雄蕊5;子房上位, 柱頭尖, 稍彎曲, 不分裂。 蒴果, 無毛。 花期4月。

【生境分佈】生長於水邊草叢中或林下濕地。 分佈華東及西南等地.

【性味】《貴州民間藥物》:性涼, 味微苦, 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

止血, 化瘀。 治咽喉紅腫, 疔瘡腫毒, 刀傷出血, 跌打損傷。

①《貴州民間方藥集》:消瘡腫疔毒。 治黃水瘡, 無名腫毒, 又可止刀傷出血。

②《貴州民間藥物》:治紅腫瘡毒。

③《貴州草藥》:清熱解毒, 止血, 化瘀, 消腫。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或燒存性研末撒。 內服:煎湯。

【附方】

①治慢性喉痛紅腫:地黃瓜搗爛, 調蜂糖水含咽。 (《貴州民間藥物》)

②治無名腫毒:地黃瓜(新鮮全草)搗爛, 包在瘡上。 (《貴州民間藥物》)

③治黃水瘡:地黃瓜(燒存性)一錢, 枯礬五分。 研成細末, 混合, 敷布患處。 (《貴州民間方藥集》)

④治刀傷:地黃瓜拌淘米水, 搗爛, 敷於傷處。 (《貴州民間藥物》)

⑤治疝氣:地黃瓜, 水煎服。 (《湖南藥物志》)

⑥治跌打腫痛:鮮地黃瓜一兩, 搗絨, 加酒少許拌勻, 包患處。 (《貴州草藥》)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