莕菜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唐本草》
【拼音名】Xìnɡ Cài
【別名】荇菜、莕、接余、菨餘、鳧葵、水鏡草、莕絲菜、符絲菜、金蓮幾、藕蔬菜、靨子菜、金蓮子、莕公須、水銅錢、馬腳草、馬腳蓮、水荷葉、水葵、蓮花菜、小萍蓬草、小葉荷葉
【來源】
藥材基源:為龍膽科植物莕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ymphoides peltatdμm(Gmel.)O.Kuntze[Limnanthemμm peltatμm Gmel.;Menyanthes nymphoides L.]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 鮮用或曬乾。
【性味】辛;甘;性寒
【歸經】膀胱經
【功能主治】發汗透疹;利尿通淋;清熱解毒。 主感冒發熱無汗;麻疹透發不暢;水腫;小便不利;熱淋;諸瘡腫毒;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15g。 外用:鮮品適量, 搗敷。
【附方】①治癰疽及瘡癤:莕絲菜或根、馬蹄草莖或子各取半碗,
【各家論述】
1.《唐本草》:主消渴, 去熱淋, 利小便。
2.《開寶本草》:搗汁服之, 療寒熱。
3.《品匯精要》:主諸淋, 解毒藥。
4.《綱目》:搗敷諸腫毒, 火丹遊腫。
5.《醫林纂要》:除煩, 解熱, 消痰, 行水。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