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顱底骨折診斷主要依據

因為從很高的地方摔下來或被人們打擊敲傷, 都有可能會直接造成頭部出現骨折, 頭部骨折叫顱底骨折, 像這種骨折會導致患者的大腦失衡, 各種大腦的支配功能出現問題, 所以會造成五官開始發生疾病, 多處部位受到影響, 需要找到診斷和治療的方法。

顱底骨折顧名思義, 是發生在顱底的骨折, 主要以線形為主, 可以僅限於某一顱窩, 亦可橫行穿過兩側顱底或縱行貫穿顱前、中、後窩。 由於骨折線經常累及副鼻竇、岩骨或乳突氣房, 使顱腔和這些竇腔交通而形成隱性開放性骨折, 故可引起顱內繼發感染。 顱底骨折絕大多數都是由顱蓋部骨折線延伸至顱底而致, 少數可因頭顱擠壓傷所造成。 顱底骨折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 X線平片不易顯示顱底骨折, 對診斷無所益。 CT掃描可利用窗寬和窗距的調節清楚顯示骨折的部位, 有重要價值。

一、顱前窩骨折(Anterior fossa fracture)

顱前窩底即為眼眶頂板, 十分薄弱、易破, 兩側眶頂的中間是篩板, 為鼻腔之頂部, 其上有多數小孔, 容嗅神經纖維和篩前動脈通過。 前窩發生骨折後, 血液可向下浸入眼眶, 引起球結合膜下出血, 及遲發性眼瞼皮下瘀血, 多在傷後數小時始漸出現,

呈紫藍色, 俗稱“熊貓眼”, 對診斷有重要意義。

前窩骨折累及篩窩或篩板時, 可撕破該處硬腦膜及鼻腔頂粘膜, 而致腦脊液鼻漏及/或氣顱, 使顱腔與外界交通, 故有感染可能, 應視為開放性損傷。 腦脊液鼻漏早期多呈血性, 須與鼻衄區別, 將漏出液中紅血球計數與周圍血液相比, 或以尿糖試紙測定是否含糖, 即不難確診。 此外, 前窩骨折還常有單側或雙側嗅覺障礙, 眶內出血可致眼球突出, 若視神經受波及或視神經管骨折, 尚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視力障礙。

顱前窩骨折本身無需特殊處理, 治療主要是針對由骨折引起的伴發症和後遺症。 早期應以預防感染為主, 可在使用能透過血腦屏障的抗菌藥物的同時, 作好五官清潔與護理,

避免用力擤鼻及放置鼻飼胃管。 采半坐臥位, 鼻漏任其自然流出或吞下, 裨使顱壓下降後腦組織沉落在顱底漏孔處, 促其癒合, 切忌填塞鼻腔。 通過上述處理, 鼻漏多可在2周內自行封閉癒合, 對經久不愈長期漏液達4周以上, 或反復引發腦膜炎及大量溢液的病人, 則應施行修補手術。

二、顱中窩骨折(Medial fossa fracture)

顱中窩底為顳骨岩部, 前方有蝶骨翼, 後份是岩骨上緣和鞍背, 側面是顳骨鱗部, 中央是蝶鞍即垂體所在。 中窩骨折往往累及岩骨而損傷內耳結構或中耳腔, 故病人常有聽力障礙和面神經周圍性癱瘓。 由於顱底骨質結構複雜, 凹凸不平, 又有許多裂孔, 故X線檢查難以顯示骨折線, CT掃描檢查對顱底骨折有一定價值。

顱中窩骨折的治療原則與前窩骨折相同, 仍以防止感染為主。 有腦脊液耳漏的病人, 應清潔消毒外耳皮膚, 然後用滅菌脫脂棉或紗布覆蓋, 定時交換。 採取半坐臥位頭偏向患側, 以促其自愈, 如果漏液持續4周以上則應考慮手術治療。 對伴有海綿竇動靜脈瘺的病人,

早期可採用Mata氏試驗, 即於頸部壓迫患側頸總動脈, 每日4~6次, 每次15~30分鐘, 對部分瘺孔較小的病例有一定效果。 但對為時較久、症狀有所加重或遲發的動靜脈瘺, 則應及早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