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血液變黏有啥表現

受訪專家: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張明宇

近期, 網上流傳了一些“血黏度高的早期症狀”, 很多人因此比照著為自己體檢。 本報為此專訪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張明宇, 請他對血黏症狀給出一個權威解釋。

第一, 晨起頭暈。 張明宇告訴《生命時報》記者, 某些情況下, 早晨起床時, 人血液黏稠度高的話, 易伴有頭部昏沉等現象, 多見於中老年人。 這一症狀可在進食早餐後、飲水後緩解。

第二, 午飯和晚飯後犯困。 吃完飯後犯困, 是由於消化食物讓大量血液流入胃腸血管,

導致大腦血液減少所致。 正常人也會有此症狀, 但血液黏稠或有腦動脈硬化的人, 這種困倦發作相對頻繁且難以緩解。

第三, 口唇發紺, 幹活氣短。 有些人的嘴唇會發紺(呈青紫色), 並且稍微進行體力勞動, 就會出現氣短等症狀。 張明宇介紹, 這類人群一般血液黏度高並伴有紅細胞增多, 應注意是否同時伴有心血管和肺臟的病變。

第四, 時常看不清。 很多疾病都會導致陣發性的視力模糊, 但從臨床觀察而言, 這一症狀和頸椎病、腦血管疾病、眼部本身疾病的關聯更大。

張明宇強調, 很多情況下, 患者血黏度變高時不會出現任何症狀, 即使發現上述症狀, 也不代表是特異性的改變。 此時建議患者到正規醫院檢測,

切勿自行診斷、用藥。

臨床發現, 血液黏度增高會增大發生急性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所以高血壓、高血脂患者以及吸煙或45歲以上的男性等高危人群, 最好定期體 檢, 進行血液流變學檢查和血小板聚集試驗等, 監測相關血黏度指標。 根據檢查結果, 採取對應措施, 減少栓塞性疾病的發生。 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尋找血液黏稠 的原因並服用一些藥物如阿司匹林等, 並且在生活上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調整。

首先, 可適當多喝水。 如早晨起床後, 每餐吃飯前1小時左右和就寢前。 一般情況下, 每天可以喝1500毫升左右。 但需注意, 對於心臟、腎臟不好的患者, 飲水量要在醫生指導下, 適當減少。

其次, 要合理飲食。 少吃

動物內臟、脂肪及油炸食品,

飲食宜清淡, 粗細糧搭配。 並且可以吃一些能“稀釋”血液的食物如山楂、洋蔥、檸檬和海魚等。 可多吃含維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 其中維生素C可以調節血脂, 蔬菜中的纖維素可減少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 從而降低血黏度。

最後, 還要戒除煙酒。 其中吸煙可影響血液迴圈, 減少血流量, 降低血流速度。 大量飲酒可以損傷肝臟, 影響其對脂質等的代謝, 從而增大血黏度。 堅持 鍛煉, 多進行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太極拳等, 可促進血液迴圈, 降低血黏度。 同時還應保持心情愉悅, 多和家人溝通交流, 出現煩悶等要及時發洩出來。 必要 時, 可在專業的精神科醫生或心理醫生指導下, 進行疏導。 ▲

(本文由本報記者郗昊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