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硇砂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Zǐ Náo Shā
【別名】堿硇砂、藏腦、腦砂、紅鹽、紅硇砂、藏硇砂、鹹硇砂、藏紅鹽
【來源】
藥材基源:為鹵化物類礦物紫色石鹽晶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alite Violaceous
【原形態】晶體結構屬等軸晶系。 多為緻密塊狀集合體。 有棱角或凹凸不平。 暗紫色或紫紅色。 解理面顯油脂光澤。 硬度2-2.5, 性脆, 斷口貝殼狀。 相對密度2.73, 具吸濕性, 可溶于水。 形成於淺海海灣和瀉湖地帶。 由於海水受熱蒸發、鹽分濃縮而沉澱析出。 在乾旱地區閉流的內陸鹽湖中也有大量沉積。 主產于甘肅、青海、新疆、西藏等地。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形成於淺海海灣和瀉湖地帶。
資源分佈:主產于甘肅、青海、新疆、西藏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呈不規則的塊狀結晶。 表面暗紫色, 無光澤或稍有光澤。 體重, 質堅而脆, 易砸碎。 新斷碎面紫紅色, 呈砂粒樣結晶, 閃爍發光。 手摸之有涼感。 氣臭、味鹹。 以塊整齊、紫紅、斷面晶亮、無雜質者為佳。
顯微鑒別 偏光鏡下:灰白色, 正低突起之均質體即石鹽。 中等正突起, 干涉色達Ⅱ級藍綠色者即為紫硇砂中矽酸鹽礦物雜質。
【化學成份】主要含氯化鈉(NaCl);尚含少量Fe3 、Fe2 、Mg2 、S2-、SO42-。
【藥理作用】
1.抗腫瘤作用:10%紫硇砂注射液給荷肉瘤S180小鼠腹腔注射0.1ml(半數致死量的1/5), 每日1次, 連續10天, 瘤重平均抑制率為68.2%;給荷瓦克癌(W256)大鼠腹腔注射1ml,
2.毒性:小鼠腹腔注射生紫硇砂的半數致死量為3.20g/kg, 水製品為3.33g/kg, 醋製品為3.42g/kg, 白硇砂為0.76g/kg。 白硇砂與紫硇砂及其炮製品之間毒性差異較大。 另有報導紫硇砂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2.216g/kg, 小鼠多在注射後60分鐘內死亡;用西黃耆膠製成混懸液給小鼠灌胃的半數致死量為4.435g/kg。
【鑒別】
(1)取本品粉末約0.5g, 溶于10ml水中, 過濾, 濾液顯鈉鹽和氯化物的各種反應。 參見大青鹽條。 (2)X射線衍射分析曲線:為石鹽與鉀鹽、石膏的混合物。
制紫硇砂 石鹽2.83(>10), 2.00(10), 1.70(1), 1.63(2);鉀鹽3.13(1), 2.25(1);石膏2.93(2), 2.18(1)。
(3)差熱分析曲線:吸熱740℃(小), 803℃(肩), 812℃(大), 過900℃開始逸散, 屬氯化鈉(NaCl)的特徵曲線。
【炮製】
1.紫硇砂:取原藥材, 除去雜質, 砸成小塊。
2.取淨紫硇砂塊, 置沸水中溶化, 過濾, 倒入搪瓷盆中, 加入適量醋, 將盆放在水鍋內, 隔水加熱蒸發, 隨時撈取液面析出的結晶, 直至無結晶為止, 乾燥;或將上法濾過, 獲得的清液置鍋內, 加適量醋, 加熱蒸發至於。 取出。 每紫硇砂100kg, 用醋50kg。
飲片性狀;紫硇砂參見藥材鑒別項。 制紫硇砂為灰白色或微帶黃色粉末。 味鹹、苦。 貯乾燥容器內, 密閉, 置通風乾燥處, 防潮。
【性味】鹹;苦;辛;溫;有毒
【歸經】肺;胃經
【功能主治】破瘀消積;軟堅蝕腐。 主症瘕積聚;噎膈反胃;鼻生息肉;喉痹目翳;癰腫瘰鬁;惡瘡贅疣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 0.6-1g;或入丸、散。 不入湯劑。 外用:適量, 研末點、撤調敷;或化水點塗。
【注意】內服不宜過量, 孕婦及潰瘍病、肝腎功能不全患者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