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的正常反應與異常反應
拔罐療法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 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瘀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
拔罐的作用
負壓作用:人體在火罐負壓吸拔的時候, 皮膚表面有大量氣泡溢出, 從而加強局部組織的氣體交換。 通過檢查, 也觀察到負壓使局部的毛細血管通透性變化和毛細血管破裂, 少量血液進入組織間隙, 從而產生瘀血, 紅細胞受到破壞, 血紅蛋白釋出, 出現自家溶血現象。 在機體自我調整中產生行氣活血、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祛風除濕等功效, 起到一種良性刺激, 促其恢復正常功能的作用。
溫熱作用:局部皮膚有溫熱刺激作用, 以大火罐、水罐、藥罐最明顯。 溫熱刺激能使血管擴張,
調節作用:拔罐的調節作用是建立在負壓或溫熱作用的基礎之上的, 首先是對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 由於自家溶血等給予機體一系列良性刺激, 作用於神經系統末梢感受器, 經向心傳導, 達到大腦皮層。
拔罐的正常反應與異常反應
1、正常反應
無論用何種方法將罐吸於體表, 由於罐子的負壓吸引作用, 局部軟組織可隆起於罐口平面以上, 病人覺得局部有牽拉發脹感,
中醫拔罐的反應與護理方法有哪些
中醫和西醫可根據局部的反應情況來診斷和輔助診斷疾病。 中醫認為, 拔罐區出現水泡、水腫、水氣過多者, 揭示患濕氣證。 出現深紅、紫黑或丹痧, 或觸之微痛, 兼見身體發熱者, 提示患熱毒證;身體不發熱者,
至於出血量多少, 亦可提示病情的輕重及轉歸。 有些患者開始治療時, 出血量少甚至不出血, 這是瘀血阻塞嚴重或風氣盛的表現, 隨著治療次數的增加, 瘀血逐漸被吸出, 出血量才漸漸增多, 但隨著病情的好轉, 出血量又會漸漸減少, 直至吸不出血。 西醫認為, 拔罐區若出現微細出血, 可作為診斷發疹性疾病(如麻疹、風疹、猩紅熱、斑疹傷寒等)的依據之一,
2、異常反應
上罐後, 如果病人感到局部非常緊張, 疼痛灼辣難忍, 數分鐘即起水泡(也可能患濕氣證),
(1)病人心理反應過度。
(2)罐子吸力過大。
(3)施術時失誤、灼傷皮膚, 或皮膚本來就有傷口。
(4)所塗藥物的刺激過強。
(5)罐口邊緣過薄(指代用罐), 或不平滑, 有砂粒狀樣凸起或凹縫、凸痕, 或病人皮膚乾枯鬆弛(如老年人), 加上醫者上罐時可能旋轉了手腕(旋罐), 使皮膚出現皺褶。
(6)吸罐時間過長, 局部瘀血形成過多, 隆起明顯。
(7)拔罐的局部有淺在的較大動脈分佈(如腹肌溝動脈、足背動脈搏動處), 由於吸力的作用, 局部軟組織緊張, 動脈受壓而使血運受到影響, 於是遠端的組織出現缺血, 故出現發麻、發冷、疼痛等反應, 甚至還會出現組織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