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帕金森病藥物治療是基礎
作為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 我國有越來越多老人走進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行列, PD患者晚期常有嚴重運動障礙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喪失, 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隨著症狀的加重和藥效的遞減, 越來越多的患者尋求手術改善, 以求一勞永逸。 但權威專家提醒, 手術植入腦起搏器(DBS)治療帕金森並非“根治”, 更不可能一勞永逸。 需要嚴格掌握適應症, 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案例
強烈要求植入腦起搏器, 任性花錢病變重了
48歲的林先生出現運動慢、動作僵硬, 但震顫並不明顯, 他自認為自己患上帕金森病。
分析:甄別病人非易事
“DBS並不是簡單地在腦裡放個東西。 ”廣東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王麗敏副主任醫師介紹, 不少病人就醫心切, 一旦有手抖、動作慢的症狀就自以為是帕金森病, 實際上也可能是帕金森綜合征等。 她強調, PD症狀複雜多樣, 容易誤診, 只有原發性PD才是手術適應症;且患者服用複方左旋多巴曾經有良好療效,
“有的醫生不管病人是否帕金森病、病情如何都做, 其實在帕金森綜合征、繼發性帕金森病人是不宜做的, 做的結果就是病人花了錢、受了罪, 效果卻不好。 ”廣東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張玉虎主任醫師補充說。 兩位專家都強調, DBS應該嚴格把握適應症, 它只適用在確診為帕金森病且處於中晚期的原發性帕金森的病人身上。 而且DBS也不是萬能的, 手術不能解決全部症狀, 術後還要繼續吃藥, 但可減少種類和劑量。
建議:植入腦起搏器最好在藥物“蜜月期”後
帕金森病不但存在多種運動症狀,
張玉虎向羊城晚報記者介紹, 腦起搏器(DBS)正是通過植入大腦中的電極, 發放弱電脈衝, 刺激腦內控制運動的相關神經核團, 抑制引起帕金森病症狀的異常腦神經信號, 從而在改善症狀的同時降低抗帕金森病藥物的種類和劑量的一種手術方法。
但是, DBS手術時機也不宜過晚。 王麗敏指出:“用藥和DBS分別有5年左右的‘蜜月期’, 為讓病人能盡可能地享受兩個‘蜜月期’帶來的好處, 建議一旦符合植入指征時應該早植入。 ”王麗敏提醒, 若病人已經出現平衡障礙、頻繁跌倒、吞咽及構音障礙、認知障礙、精神異常、視幻覺了, 此時手術時機過晚, 患者受益有限且風險增高。 (記者 陳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