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暈痣的治療方法是什麼

暈痣的出現其實就是痣細胞出現了脫色的情況, 看上去就是痣的旁邊慢慢淡化成白色的現象。 有科學家表明, 暈痣的出現和白癜風是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只不過暈痣出現的地方比較特定和範圍較少。 對於暈痣的治療, 一般的情況是利用鐳射或者手術治療的方式。 暈痣可發生在任何群體當中, 主要的症狀就是以痣為中心周圍出現顏色淡化的情況, 範圍不會太大, 並且中間有可能會出現淡紅色的丘疹現象。

暈痣是指圍繞色素痣的局限性色素減退, 此後痣本身也可褪色而皮損繼續發展, 又稱離心性後天性白斑。 臨床表現為皮損好發於軀幹部, 特別是背部, 可單發或多發, 以斑點狀色痣為中心的圓形、橢圓形色素減退斑, 白色暈輪與色素痣可同時發生。

概述

系痣細胞痣周圍出現脫色素暈, 多屬混合痣或皮內痣。 外周脫色素暈呈圓形或橢圓形,

邊界清楚。 好發於青少年軀幹部, 常為單發, 也可多發。 可持續數月或數年, 最後大多可消退。 國內有報導巨大暈痣[1], 中心痣外為9.0cm×4.8cm,周圍白斑為0.4cm×1.0cm。 部分患者血中有迴圈抗黑素細胞抗體,此抗體隨暈痣消退而消失。 據報導, 患者經過青春期到60歲以後發生惡變的幾率在0.8%~4.9%。 對黑素的免疫排斥可能是導致本病發生的原因。

暈痣在醫學上稱為離心性後天性白斑, 1874年一個叫做Hebra的醫生首先記載了以色痣為中心的白斑, 直到1916年才對本病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目前多認為暈痣是白癜風的一種, 有時和白癜風同時發生。

暈痣可發生于老人, 也可發生于小兒。 它好發於軀幹部, 特別是背部, 偶爾見於頭面部, 發生於上肢者極罕見。 其皮疹特點是以斑點狀色痣為中心的圓形、橢圓形色素減退斑, 大小不一。 白暈顏色均勻一致, 可逐漸增大到硬幣大小。 白暈的邊緣不象白癜風那樣有色素加深的表現。 中央的痣可以退色, 看起來僅是一個淡紅色小丘疹, 最後變平甚至消失。 其消失時間大約在數月到2~3年之間, 隨後白暈也漸漸消退。

暈痣大部分是以色痣為中心, 偶爾是毛痣、藍痣、纖維瘤、神經纖維瘤或惡性黑素瘤等。

治療方法

暈痣主要以手術或鐳射去除色痣或較小的白斑, 術後白斑遺留較大者, 按白癜風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