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慈竹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於《草木便方》

【拼音名】Cí Zhú Yè

【英文名】Leaf of Omei Mountain Bamboo

【別名】竹葉心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葉或卷而未放的嫩葉(竹葉心)。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osinocalamus affinis(Rendli)Keng f.[Sinocalmus affinis(Rendle)McClure]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 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慈竹 植株呈喬木狀。 高5-10m, 梢端細長作弧形或下垂, 全竿共30節左右;節間圓筒形, 長15-30(-60)cm, 徑3-6cm, 表面貼生灰白色或褐色疣基小刺毛;竿環平坦;籜環明顯;籜鞘革質, 背部密被白色短柔毛和棕黑色刺毛, 鞘口寬廣而下凹, 略呈山字形, 籜耳無;籜舌呈流蘇狀, 連同繸毛高約1cm許;籜片兩面均被白色小刺毛, 具多脈。 竿每節約有20條以上的分枝, 呈半輪生狀簇聚, 水準伸展, 主枝稍顯著, 其下部節間長可10cm, 徑約5mm。 末級小枝具數葉乃至多葉;葉鞘長4-8cm, 無毛, 具縱肋;葉舌截形, 棕黑色, 高1-1.5mm, 上緣齧蝕狀細裂;葉片窄披針形, 上面無毛, 下面被細柔毛, 次脈5-10對;葉柄長2-3mm。 花枝束生, 常彎曲下垂, 長20-60cm, 節間長1.5-5.5cm;假小穗長達1.5cm;穎0-1,

長約6-7mm;外稃寬卵形, 具多脈, 邊緣生纖毛, 內稃脊上有纖毛;鱗被3-4;雄蕊6;花柱具微毛, 向上分裂為2-4羽毛狀柱頭。 果實紡綞形, 黃棕色, 易與種子分離而為囊狀果。 筍期6-9月或自12月至翌年3月, 花期多在7-9月, 但可持續數月之久。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現多見於農家栽培房前屋後的平地或低丘陵。

資源分佈:分佈於西南各地。

【栽培】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 宜選擇土質疏鬆肥活、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 栽培技術 用母竹移栽和帶根埋稈法。 母竹移栽法參見淡竹筍條。 帶埋稈法, 挖取一年生粗壯、枝節完整的母竹, 削去最後的1-3節, 側枝留3cm長, 按行距2m挖坑, 株距視竹稈長短而定, 坑挖成斜坡狀, 埋根兜的一端深約30cm, 埋節的一端深約20cm, 長較竹稈增加30-45cm,

將根兜及全稈埋入土內, 踩實。 田間管理 栽後每年除草鬆土2-3次。 追肥1-2次, 肥料以廄肥、堆肥、人糞尿為主。 病蟲害防治 蟲害有竹象蟲, 幼蟲蛀食竹筍, 使竹斷尖或發育不良, 可在早晨或陰天捕殺成蟲。 蚜蟲, 附在嫩竹莖上, 吸食汁液, 使發育不良;竹蝗, 食害葉片, 均可用化學藥劑防治。

【性味】甘;苦;微寒

【功能主治】清心利尿;除煩止渴。 主熱病煩渴;小便短赤;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9g;或泡水代茶飲。

【附方】治初起濁症: 慈竹心搗絨, 合酒煨服。 (《重慶草藥》)

【各家論述】

1.《草木便方》:葉:治熱淋、尿血。

2.《民間常用草藥彙編》:葉:清心熱, 治頭昏。

3.《重慶草藥》:葉心:代茶飲, 解煩熱, 止煩渴, 對腸胃燥結、熱瀉、墜脹、小便黃痛等症初起有效。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