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驚風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雲南中草藥》

【拼音名】Jīnɡ Fēnɡ Cǎo

【英文名】all-grass of Straightstalk Alpine Meadowrue

【別名】披麻草、小青草、亮星草、岩蓮、小白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直梗高山唐松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halictrum alpinum L.var.elatum Ulbr.[T.esquirolii Levl.et Vent.]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 洗淨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直梗高山唐松草, 多年生小草本, 全株無毛。 葉均基生, 4-5或更多, 為二回三出複葉;葉柄長1.5-3.5cm;葉片長1.5-4cm;小葉薄革質, 有短柄或無柄, 圓菱形、菱狀寬倒卵形或倒卵形, 長和寬均達10-20mm, 3淺裂, 淺裂片全緣, 基部圓或寬楔形, 背面有時被短柔毛, 脈稍隆起, 網脈明顯。 花葶高達25-38cm, 常有一分枝;總狀花序;苞片小, 狹卵形, 花兩性, 花梗向上直展, 不向下彎曲;萼片4, 花瓣狀, 橢圓形, 長約2mm, 早落;花瓣無;雄蕊多數, 長約5mm, 花絲絲狀, 花藥狹長圓形, 長約1.2mm, 先端有短尖頭;心皮3-5, 柱頭約與子房等長或稍長, 箭頭形。 瘦果狹橢圓形, 稍扁, 長約3mm, 有8條縱肋, 無柄, 花期6-8月, 果期7-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400-4600m的高山草地。

資源分佈:分佈于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藏。

【性狀】性狀鑒別 全草長約40cm。 鬚根黃褐色。 二回三出複葉;小葉片近兩年革質, 圓菱形或扁橢圓形, 3淺裂, 背面有時被短柔毛。 總狀花序, 花小, 萼片早落;無花瓣;雄蕊多數, 花藥長線形, 先端尖銳, 花絲絲狀;子房扁橢圓形, 柱頭箭頭形。

【性味】苦;性涼

【歸經】肝;脾;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解毒;涼肝。 主小兒疳積;肺炎;驚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9g。

【注意】脾胃虛寒者慎服。

【各家論述】

1.《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清血燥濕, 涼血解毒。 治煩熱口渴, 胸悶嘔吐, 吐血衄血, 濕熱瀉痢, 目赤口瘡, 癰腫療毒, 濕熱發黃。

2.《雲南中草藥》:清肝消積。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