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藥的誤區-別再忽略了煎藥的方法
中藥配藥繁多復雜, 連煎藥的過程也是如此。 武火, 文火夾雜著熬藥, 有的藥物要先放, 有些則后方, 有些藥熬制之時要加入藥引子,
《傷寒論》對藥物的煎煮方法十分重視, 其煎藥方法除了常見的先煎、后下、烊化、對服之外, 還有一些更特殊的煎藥方法, 這些特殊的煎藥方法廣大中醫師在處方醫囑時常常被忽略,而影響到中醫湯劑療效的正常發揮。
1.加酒同煎法如炙甘草湯, 原方要求以清酒七升, 水八升, 同煎。 佐清酒同煎目的在于借酒行氣血、通經絡、和陰陽, 助行藥勢、宣痹通陽。 尤其在補陰劑或氣血雙補劑中加酒能夠通行藥性, 達到補而不滯之目的。 炙甘草湯是治療氣虛血少之脈結代、心動悸的常用方劑, 在煎藥的同時加入清酒, 不獨增強通心陽、推動血行之作用, 而且還使諸養陰藥滋膩之性得清酒而消除。
2.加蜜同煎法如陷胸丸, 以白蜜二合, 水二升, 煮取一升,
3.米熟則湯成如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白虎加桂枝湯、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等。 這些方后均注有“米熟成”, 米熟則湯成, 目的在于取稼穡之品粳米甘平之性, 在補養脾胃、顧護脾肺之陰的同時, 緩其方中其它藥物之寒降性能, 使藥性在中上焦持久地發揮治療效用。
中藥的神奇, 不僅僅在于用藥的配方, 更在于對每一個病人的辯證論治和熬藥時候對每一種藥性的準確把握, 什么藥是需要通過藥引子來通達藥性的, 什么藥是走散之性, 是需要后放的, 這些都需要牢記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