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養生

立冬吃什麼_立冬飲食講究

立冬吃什麼?“立冬”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 是24節氣的第19個節氣。 趕到立冬之日, 家家戶戶也要慶祝一下。 在我國南方, 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 在我國北方, 特別是北京、天津, 立冬首選的飲食那非餃子莫屬啦。 那立冬的飲食還有哪些其他講究嗎?立冬吃什麼?

四季養生網健康專家為您解答: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 不論貧富, 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諺雲:“十月一, 冬至到, 家家戶戶吃水餃。 ”這種習俗, 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 他著《傷寒雜病論》, 集醫家之大成, 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 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 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 亦當為良醫。 ”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 訪病施藥, 大堂行醫。 後毅然辭官回鄉, 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 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 饑寒交迫, 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 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

支起大鍋, 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 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 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 煮熟後, 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 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 喝了“祛寒湯”, 渾身暖和, 兩耳發熱, 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 包成食物, 也叫“餃子”或“餛飩”。 冬至吃餃子, 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 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立冬節氣, 有秋收冬藏的含義, 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 勞動了一年的人們, 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 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

有句諺語“立冬補冬, 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南方, 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 在臺灣立冬這一天, 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 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在我國北方, 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 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 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 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 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 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 立冬之日, 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立冬節氣的到來, 是草木凋零, 蟄蟲伏藏, 萬物活動趨向休止, 以冬眠狀態, 養精蓄銳, 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

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 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 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 進行食補,

為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 在冬季應少食生冷, 尤其不宜過量的補。 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 特別是北方, 可以吃些牛、羊肉, 但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 吃一些富含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