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巴黎綜合症

法國是歐洲比較發達的國家, 巴黎作為法國的首都, 又是重要的文化中心, 巴黎的巴黎塔更是地標性建築。 在很多人的想像中, 巴黎肯定是一座窒息的城市。 然而, 有些人在真正到了巴黎之後, 會因為很複雜的情況, 甚至出現巴黎綜合症。 那麼, 巴黎綜合症是怎麼回事?下面咱們就來看看吧。

巴黎綜合症, 是近年興起的一種心理疾病, 最早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 由旅法日本心理學家Hiroaki

Ota發現。 主要患者是日本人, 病因是日本旅遊者在巴黎發現真實的巴黎和他們瞭解的想像的差異巨大進而引發的一種心理疾病。 病症表現為噁心、失眠、抽搐、難以名狀的恐懼感、自卑感、蒙羞感以及被迫害妄想症, 甚至是有自殺傾向。 而隨著全球一體化, 越來越多的日本遊客來到巴黎, 這種疾病的蔓延趨勢值得關注。

巴黎綜合症是日本人在法國巴黎工作或度假時發生的一種精神紊亂狀態。

2004年, 首先注意到的是法國精神病學雜誌Nervure。 在每年估計100萬遊客中發生該病的比例為“每年一打病例”, 少數受痛苦折磨者被遣返日本。

法國心理學家赫夫·本阿默指出:“心理脆弱的遊客可能會失去承受力, 當他們瞭解的關於這個國家的介紹跟自己所發現的事實不符時, 就會引發危機。 ”

一本名叫《葉脈》的心理學雜誌2004年首先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而法國《星期日報》則將其稱做“巴黎綜合症”, 這個詞並不是第一次出現。 2004年12月, 法國精神病學期刊《神經學》首次對“巴黎綜合征”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這個病症就是在主要研究了日本僑民在巴黎的情況後得出的。

各方觀點

有法國精神醫師表示, 這些人的臨床抑鬱症是由於他們對巴黎的浪漫看法與現實無法調和而導致的。

日本人對巴黎的熱愛由來已久,

巴黎吸引日本人的是巴黎人優雅的舉止、精美的法國食物和路易威登箱包等奢侈品。 在法國的28000名日本僑民大多數都生活在巴黎, 而每年有幾百萬日本人到巴黎旅遊。

已經在法國當導遊15年的日本籍導遊長谷川明說:“我接待的遊客經常對巴黎感到格外失望。 他們以為巴黎應該很乾淨, 巴黎人應該很有禮貌、很友好。 結果恰恰相反……他們心目中所期待的是老法國——充滿了像讓·加賓和阿蘭·德隆那樣的人。 ”

來自青年日本協會的貝爾納·德拉日說:“在日本的商店裡, 顧客就是上帝, 而到了巴黎, 售貨員們卻基本上不把他們放在眼裡。 而你在公車或地鐵裡見到的本地人各個顯得表情嚴峻, 同時那些搶包者的存在也會使遊客的負面情緒陡然增加。 ”該協會是一家專門幫助日本家庭在法國定居的社團組織。

有媒體指出, 巴黎人對所有不會說法語的人都不夠友好,

並不只是針對日本人。 問題只在於日本人對西方的生活方式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他們到世界各地參觀時總是一大幫人聚在一起, 很少跟當地人接觸, 所以當真正近距離接觸時, 文化衝擊在所難免。

日本家庭在法國定居的組織“我們的日本”的一名成員指出:“無論日本人去到哪個國家,
同樣的事情都會發生。 對他們來說, 其他國家總是意味著文化衝擊。 ”

一位日本心理學家認為, 日本人的集體主義觀念是日本移民難以跨越的障礙, 當他們發現自己處於一個基於個人主義的社會中時有些不知所措, 感到自己被排斥在法國文化之外。

國際線上消息:每年大約有12名日本遊客在訪問過巴黎後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心理治療, 而起因在於並不友善的當地人以及那裡骯髒破舊的街道將他們心中原本對法國首都美妙無比的幻想擊得粉碎。

據路透社10月23日報導, 一位元心理專家說:“在這些病人中, 三分之一的人會很快恢復正常心態, 另外還有三分之一的人會出現精神問題反復發作的現象, 而剩餘的人則會變得精神錯亂。”

病例

截至目前,日本駐法國大使館今年已經至少遣返了4名日本遊客——其中有2名女性遊客堅信自己所住的飯店房間已被別人竊聽,而且有人正在密謀對她們加以迫害。

日本使館一位官員說,在過往發生的此類案例中還包括一個確信自己就是號稱“太陽王”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男人,以及一個認定別人正在用微波向自己發起攻擊的女人。

心理學家埃爾夫·貝納穆說:“當他們親眼目睹的現實與自己腦海中原本對法國的想像發生衝突時,那些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遊客的確可能會出現某些失態的舉止。”

而剩餘的人則會變得精神錯亂。”

病例

截至目前,日本駐法國大使館今年已經至少遣返了4名日本遊客——其中有2名女性遊客堅信自己所住的飯店房間已被別人竊聽,而且有人正在密謀對她們加以迫害。

日本使館一位官員說,在過往發生的此類案例中還包括一個確信自己就是號稱“太陽王”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男人,以及一個認定別人正在用微波向自己發起攻擊的女人。

心理學家埃爾夫·貝納穆說:“當他們親眼目睹的現實與自己腦海中原本對法國的想像發生衝突時,那些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遊客的確可能會出現某些失態的舉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