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病因:強迫症與不確定性認知

現代社會是一個不確定性的世界, 社會行為主體在應付不確定性世界時, 是根據其主觀感受而行動的, 對不確定性的感受因不同認知主體的認知結構的不同而不同, 影響行為主體認知結構的因素, 除了主體的過去經驗, 社會文化背景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強迫症是主體對不確定性事件選擇性注意的後果之一, 不僅個人可能患有強迫症, 群體也可能患有強迫症。 並且, 強迫症總是相對意義上的不正常。

一、未來世界的不確定性與自我實現過程中的威脅
隨著不確定性研究的深入, 未來世界的不確定性特徵越來越得到現代學術界的普遍認可,

無論是在物理學、數學、生物學等“硬科學”科學領域, 還是在哲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軟科學”領域, 雖然更多的人所從事的還是確定性的研究, 但已經很難有人對世界的不確定性提出實質性的質疑了, 所以才有人理直氣壯地說, 昨天的經驗對於解決明天的問題可能根本就不奏效, 這個世界只有經歷, 沒有規律, 只有不確定性本身才是確定的。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 現代混沌科學、複雜性科學得到了蓬勃發展, 充分證明了自然世界和現代社會的不確定性。 即使就我們的常識來看, 我們只是整個人類社會的一分子, 人類社會只是整個宇宙的很小一部分, 事情在未來的發展不能完全如我們所料,
我們不能完全左右外部世界, 這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既然外部世界是不確定的, 那麼自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那天起, 我們就面臨很多的威脅、風險, 並且這種威脅不僅僅是身體、生命層次上, 而是涉及個人自我實現的整個過程, 借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 個人在生理、安全、歸屬、自我實現的各個層次上, 都可能受到外部世界不確定性的威脅:飲食是否有保障、是否患上或傳染上什麼疾病、意外的事故、能否得到別人的愛與認同、理想能否實現等等, 這些需要的滿足都不是完全必然的。 並且, 不確定性條件下的威脅還不僅僅局限於這種“遭受損失”或者“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意義, 還意味著“能否得到最好的滿足”,

即當我們面臨多種可選擇的目標時, 我們所做出的選擇是否是最佳選擇, 這也是一種普遍的威脅。 正如吉登斯所說的, “就身體上和心理上的健康而言, 生命的維持內在地服從於風險。 人類的行為強烈地受到傳遞的經驗以及人類行動者自身的計算能力的影響, 以至於每個人(普遍地)都被隱含在真實生命事務中的風險焦慮所淹沒。 ” 在我們的一生中, 該有多少不如意的事情, 所以我們通常都說, 生活是苦樂參半的。 然而有很多人就在這不如意面前摔倒了, 消沉、悲觀、自暴自棄、否認失敗乃至自殺等。 在整個人生歷程中, 到處都充滿著不確定的事件, 所以要順利地走完人生的歷程, 要麼很幸運,
要麼能夠戰勝不幸運。 在消極意義上說, 人的生命歷程就是對威脅的一個防禦過程, 自我本身也就是一個防禦體系,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 馬斯洛說:“動力理論所必然得出的最後一點是:我們必須永遠把威脅感本身看作是一種對於其它反應的動力性刺激。 ” 。

總之, 只要不確定性存在, 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消除不了威脅, 只不過隨著不確定性的性質與程度的變化, 威脅的種類與大小也不一樣, 也就是說, 在不確定性條件下威脅的存在總是客觀的, 即使有些威脅實際上很小, 在實踐中甚至都可以忽略不計。 當然, 也正因為有些威脅可以忽略不計, 我們才能組織我們的生活, 如果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潛伏著巨大的威脅,

我們的日常生活不免就要舉步維艱, 難以為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