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健康

黃疸是什麼病?介紹權威專業知識

相信絕大部分人都聽說過黃疸這種疾病, 但真正瞭解這種疾病相關知識的人恐怕很少, 對於那些即將步入婚姻準備生孩子的人來說, 瞭解這種疾病的相關知識還是有必要的。

一、黃疸是什麼病

黃疸是常見症狀與體征, 其發生是由於膽紅素代謝障礙而引起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所致。 臨床上表現為鞏膜、黏膜、皮膚及其他組織被染成黃色。 因鞏膜含有較多的彈性硬蛋白, 與膽紅素有較強的親和力, 故黃疸患者鞏膜黃染常先於黏膜、皮膚而首先被察覺。 當血清總膽紅素在17.1~34.2μmol/L, 而肉眼看不出黃疸時, 稱隱性黃疸或亞臨床黃疸;當血漬總膽紅素濃度超過34.2μmol/L時, 臨床上即可發現黃疸, 也稱為顯性黃疸。

二、病因

1.膽紅素生成過多

這是由於紅細胞大量破壞(溶血)後, 非結合膽紅素形成增多, 大量的非結合膽紅素運輸至肝臟, 必然使肝臟(肝細胞)的負擔增加, 當超過肝臟對非結合膽紅素的攝取與結合能力時, 則引起血液中非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 此外, 大量溶血導致的貧血, 使肝細胞處在缺氧、缺血的狀態下, 其攝取、結合非結合膽紅素的能力必然會進一步降低, 結果導致非結合膽紅素在血液中濃度更為增高而出現黃疸。

2.肝細胞功能低下或有功能肝細胞量減少

這是由於肝臟的肝酶功能低下, 或者由於晚期肝硬化、或暴發性肝炎、肝功能衰竭, 肝內殘存有功能的肝細胞量很少, 不能攝取血液中的非結合膽紅素, 導致非結合膽紅素在血液中濃度更為增高而出現黃疸。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也是由於這個原因。

3.肝細胞破壞結合膽紅素外溢

在肝炎病人中, 由於肝細胞發生了廣泛性損害(變性、壞死), 致使肝細胞對非結合膽紅素的攝取、結合發生障礙, 故血清中非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 而部分未受損的肝細胞仍能繼續攝取、結合非結合膽紅素, 使其轉變為結合膽紅素, 但其中一部分結合膽紅素未能排泌于毛細膽管中,

而是經壞死的肝細胞間隙反流入肝淋巴液與血液中, 導致血清中結合膽紅素濃度也增高而出現黃疸。 這時病人轉氨酶多會升高。

4.肝內型膽汁鬱積性黃疸

一部分病人是肝炎時因肝細胞變性、腫脹、匯管區炎性病變以及毛細膽管、小膽管內膽栓形成, 使結合膽紅素的排泄受阻, 結果造成結合膽紅素經小膽管溢出(小膽管內壓增高而發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與血液。 還有一些病人是由於毛細膽管、小膽管本身的病變, 小膽管內膽汁栓形成, 或毛細膽管的結構異常, 使結合膽紅素的排泄受阻, 結果造成結合膽紅素經小膽管溢出(或小膽管內壓增高而發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與血液。 也有些病人非全由膽管破裂等機械因素所致(如藥物所致的膽汁鬱積),

還可由於膽汁的分泌減少(分泌功能障礙)、毛細膽管的通透性增加、膽汁濃縮、淤滯而致流量減少, 最終導致膽管內膽鹽沉積與膽栓的形成。

5.大膽管的梗阻引起的黃疸

肝內、肝外肝膽管、總肝管、膽總管及乏特壺腹等處的任何部位發生阻塞或膽汁鬱積, 則阻塞或鬱積的上方膽管內壓力不斷增高, 膽管不斷擴張, 最終必然導致肝內小膽管或微細膽管、毛細膽管發生破裂, 使結合膽紅素從破裂的膽管溢出, 反流入血液中而發生黃疸。

三、臨床表現

1.基本症狀

(1)皮膚、鞏膜等組織的黃染, 黃疸加深時, 尿、痰、淚液及汗液也被黃染, 唾液一般不變色。

(2)尿和糞的色澤改變。

(3)消化道症狀, 常有腹脹、腹痛、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瀉或便秘等症狀。

(4)膽鹽血症的表現, 主要症狀有:皮膚瘙癢、心動過緩、腹脹、脂肪瀉、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頭痛等。

2.伴隨症狀

(1)黃疸伴發熱見於急性膽管炎、肝膿腫、鉤端螺旋體病、敗血症、大葉性肺炎。 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可先有發熱而後出現黃疸。

(2)黃疸伴上腹劇烈疼痛可見於膽道結石、肝膿腫或膽道蛔蟲病;右上腹劇烈疼痛、寒戰高熱和黃疸為charcot三聯症,提示急性化膿性膽管炎。持續性右上腹鈍痛或脹痛可見於病毒性肝炎、肝膿腫或原發性肝癌。

(3)黃疸伴肝大,若輕度至中度腫大,質地軟或中等硬度且表面光滑,見於病毒性肝炎急性膽道感染或膽道阻塞。明顯腫大質地堅硬表面凸凹不平有結節見於原發性或繼發性肝癌。肝腫大不明顯而質地較硬邊緣不整表面有小結節者見於肝硬化。

(2)黃疸伴上腹劇烈疼痛可見於膽道結石、肝膿腫或膽道蛔蟲病;右上腹劇烈疼痛、寒戰高熱和黃疸為charcot三聯症,提示急性化膿性膽管炎。持續性右上腹鈍痛或脹痛可見於病毒性肝炎、肝膿腫或原發性肝癌。

(3)黃疸伴肝大,若輕度至中度腫大,質地軟或中等硬度且表面光滑,見於病毒性肝炎急性膽道感染或膽道阻塞。明顯腫大質地堅硬表面凸凹不平有結節見於原發性或繼發性肝癌。肝腫大不明顯而質地較硬邊緣不整表面有小結節者見於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