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不要誤“毒”幹洗劑

流言:【乾洗黑幕】水洗冒充乾洗、有毒化工產品……近日經過調查發現, xxx與xxx兩家洗衣店衣物幾乎全都是水洗;而專業洗衣劑, 實際上是廉價洗衣粉;幹洗劑則是有毒化工產品四氯乙烯, 洗褪色了染一染掩人耳目;單件收費卻十倍于洗滌成本。

真相:近來先後有多家媒體曝光洗衣行業“黑幕”, 其中涉及的欺詐行為、價格是否合理等問題, 超出科學討論的範圍, 不過“幹洗劑讓衣服帶毒”的指摘是否合理, 倒是值得來討論一下。

什麼是乾洗?

乾洗是相對於水洗的概念。 我們日常的絕大部分清潔是由水作為溶劑來實現的,

而乾洗則是用有機溶劑代替水來清潔織物。

如果把織物上面的污漬按它們的溶解性分類, 可以大致分成脂溶性和水溶性兩大類。 其中絕大多數污漬, 特別是像血液、奶漬、油污等等難以清理的物質, 都屬於脂溶性物質。 它們不易與水結合, 常規的水洗過程清潔能力較差, 而使用脂溶性強的有機溶劑來清潔這類物質則更加容易, 這和早年間勞動人民想到用煤油來清洗衣服上的油污其實是一個道理。

使用有機溶劑的另一個好處是, 相比于水它們對某些織物的纖維損傷更小。 除此之外, 有機溶劑在清潔的過程中還可以殺滅更多的微生物。

四氯乙烯是不該使用的幹洗劑嗎?

因為乾洗的這些特點, 選擇哪種有機溶劑作為幹洗劑時,

關鍵的指標就是對脂溶性物質的溶解能力, 幹洗劑對纖維和色度的損傷度, 以及它的殺菌能力。 另外, 從實用的角度考慮, 也要看清洗結束後能否儘量簡單地將幹洗劑從衣物中脫除乾淨, 以及幹洗劑的成本、毒性等等因素。

相比於煤油、汽油等石油烴類溶劑, 四氯乙烯確實毒性較大, 但因為在其他各方面都佔有明顯優勢, 所以直到目前, 它仍然是絕大多數乾洗店使用的幹洗劑, 也是准許使用的幹洗劑。

雖然是准許使用, 但對消費者來說, 毒性問題恰恰是最關注的。

怎樣讓四氯乙烯變得安全

事實上, 消費者是不需要擔心安全性的。 通過乾洗後的衣物接觸到的四氯乙烯的劑量極為有限, 遠不足以引起過敏、麻醉等症狀,

更不會造成肝毒性、致癌等其他需要更大劑量更長期接觸才會產生的毒害。 這從乾洗的步驟中就可以瞭解。

與日常水洗類似, 衣物的乾洗也大致分為三步:將衣物浸泡於溶劑中, 通過滾攪使污漬與溶劑充分接觸, 並被帶離織物;離心脫除幹洗劑;加熱進一步去除織物上的幹洗劑。

如果消費者對於經歷了這種苛刻的烘乾過程的衣物仍不放心, 你還可以把剛從乾洗店取回的衣物晾曬一兩天再收入櫥中。

乾洗後織物上殘留的四氯乙烯量即使用目前最精密的儀器分析方法來測試, 含量也是很低的, 如果再放置幾天, 即使是不通風的情況下, 織物上殘留的四氯乙烯也基本無法檢出了。

再考慮到送去乾洗的衣物通常都不是貼身穿著的, 接觸到的可能性更微乎其微。 消費者並不需要擔心自身的安全。

真正需要擔心的, 其實是乾洗店的環境和在那兒的操作人員。

“綠化”乾洗

在一個行業內, 保護員工與環境的最優方法是找到廉價且無毒的原料。

六十多年前, 四氯乙烯就確定了自己在乾洗業中的地位, 至今無人撼動, 但是不斷嘗試尋找更安全有效的替代溶劑仍是努力的目標。 目前最理想的替代品是液態二氧化碳, 它無毒, 易於與織物分離, 清潔力雖稍遜於四氯乙烯, 但的確很有希望。 不過, 在目前的技術水準下, 要將二氧化碳維持在液態, 運行成本還是太高。 所以幹洗劑仍等待著更高級的技術來給它去毒、降價。

找不到更清潔的替代原料, 也可以退而求其次, 用更多的手段限制有毒原料的洩露與排放。 例如, 使用全封閉式的乾洗機, 就可以回收烘乾過程中蒸出的四氯乙烯, 既節約成本, 又保護了員工和環境。 另外, 使用過的四氯乙烯可以通過蒸餾純化實現重複利用, 就減少了消耗和污染。 除此以外, 員工需要做好防護措施, 並保證良好的通風條件等。

很多時候, 技術是解決問題的終極手段, 而在它出現之前, 則需要優秀的管理來保證安全。

結論:乾洗行業目前還無法實現幹洗劑無毒化, 但衣物上的痕量殘留對消費者的健康並不構成威脅, 這個行業需要良好的管理來保證員工和環境的安全。

洗衣小提示:

1、並非所有衣物都適於乾洗,

具體應遵照衣物上的洗滌指南。

2、乾洗後的衣物取回後, 在通風處放置2-3天干洗劑殘留量即可低至無法檢出。

3、滌綸織物存留四氯乙烯的能力略強, 建議水洗, 如經乾洗, 需多加晾曬。

參考資料:

[1]佘瓊蕾, 劉欣.四氯乙烯商業乾洗技術規範的標準化.印染, 2011, No.17.

[2]施點望, 塗貌貞, 等.靜態頂空-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測定紡織服裝中四氯乙烯幹洗劑殘留研究.品質技術監督研究, 2009, No.5.

[3]吳薇薇, 王淑娟.乾洗對服裝面料輔料配伍性影響的聚類分析.紡織學報, 2007, No.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