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烏頭附子尖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Wū Tóu Fù Zǐ Jiān

【英文名】tip of Common Monkshood, root or tip of Prepared Lateral, root of Common Monkshood

【別名】川烏頭尖、附子尖、川烏尖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母根(烏頭)或子根(附子)上的尖角。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性味】辛;熱;有毒

【歸經】肝;肺;胃經

【功能主治】吐風痰;祛寒止痛。 主癲癇;痰劂;小兒慢驚;臍風;寒疝疼痛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或煎湯。 外用:研末調敷。

【注意】虛人及陰虛陽盛者忌服。

【各家論述】

1.《綱目》:烏附用尖,亦取其銳氣直達病所爾, 無他義也。

2.《本草備要》:朱丹溪治許白雲, 屢用瓜蒂、梔子、苦參、藜蘆等劑吐之不透, 後用附子尖和漿水與之, 始得大吐膠痰數碗。

3.《本草求真》:常山吐瘧疾積飲在於心下, 瓜蒂吐熱痰在膈, 木鱉子引吐熱毒從痰外出, 萊菔子吐氣痰在膈, 參蘆吐虛痰, 烏附尖、藜蘆吐風痰。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