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方法吃粽子 可防誤吞棗核
□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王江山朱華棟
又是一年端午節, 在這個中國傳統節日中, 全家人一起吃一頓團圓飯必不可少, 粽子、雞鴨魚肉等是端午節最常吃的食物。 然而, 隨著端午佳節的臨近, 醫院急診科里食管異物的患者陡然增多, 罪魁禍首非棗核莫屬, 而魚刺和雞骨頭也不甘落后。
食管異物危害大
棗核兩端和雞骨頭兩端尖銳如針, 魚刺細又長, 一旦不小心咽下去, 輕者會把食管和胃腸壁劃破, 重者可能傷及其他重要器官, 如扎破前方的氣管, 引起氣管食管瘺;扎破后方的血管引起大出血, 嚴重者會危及生命。
對于食管異物而言, 最重要的是預防, 而改變一下我們已經習慣的飲食方法, 就能預防誤吞棗核事情的發生。 中國人吃飯習慣于將食物吞入口中后再將尖銳物或異物吐出, 一旦進食過快, 或邊吃飯邊聊天, 一不小心就可能有漏網的尖銳物被吞咽到食管內。 如果我們改成小口進食, 在入口之前先將尖銳物或異物挑出來、剔出去, 就可以最大化地降低食管異物的風險。 比如, 吃粽子時將一個粽子分成若干小份, 先把棗核揀出來, 然后再安心享受美食, 這樣就可以預防誤吞棗核。
另外, 老年人吃粽子應更加小心, 因常常伴有吞咽功能障礙,
民間“妙招”不靠譜
我國民間有很多去除食管異物的“妙招”, 如喝醋軟化、吞食饅頭等, 但遺憾的是這些方法均不可取, 甚至可能加重病情。
食醋中醋酸含量低, 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軟化雞骨、魚刺等, 棗核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 更不可能在酸性環境中軟化。 相反酸性的食醋還可能會刺激胃腸道, 引起燒心等不適;還可能刺激創面, 引起出血。 吞食饅頭不但不能起到包裹異物的作用, 相反可能將異物推到腸道, 使取出異物更加困難, 甚至會加重損傷。
但是, 如果不小心吞入異物,
鏈接
食管異物診治流程
就醫后一般需要做CT、X線或消化道造影, 判斷異物位置及周圍器官損傷情況。 咽喉部及食管上段異物可以喉鏡取出;食管中下段、胃內異物可胃鏡取出;若異物一旦進入小腸, 則取出較為困難, 出現并發癥需手術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