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黃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藥性論》
【拼音名】Sānɡ Huánɡ
【英文名】Fleckedflesh Polypore
【別名】桑上寄生、桑臣、樹雞、胡孫眼、桑黃菰、桑黃菇、針層孔菌、梅樹菌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多孔菌科真菌火木層孔菌的子實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ellinus igniarius (L.ex Fr.) Quel.[Fomes igniarius(L.)Fr.;Boletus igniarius L.;Polyporus igniarius Fr.]
【原形態】子實體多年生, 木質, 側生無柄。 呈半球形、馬蹄形或不規則形, 腹面凸, (5-20)cm×(7-30)cm, 厚3-15cm。 幼時表面有細絨毛, 後脫落, 有明顯的龜裂, 無皮殼, 有假皮殼, 有同心環棱。 蓋面呈灰褐色、肝褐色至黑色, 有光澤;邊緣圓鈍, 龜裂少, 有密生的短絨毛, 幹後脫落, 呈肉桂色至咖啡色。 菌肉硬, 木質, 暗褐色, 厚0.5cm左右。 菌管多層, 層次常不明顯, 老的菌管有白色菌絲充塞;管口面鏽褐色至醬色;管口圓形,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楊、柳等闊葉樹樹幹上。
資源分佈:妥布于華北、西北及黑龍江、吉林、臺灣、廣東、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化學成份】含落葉松蕈酸(agaricic acid), 藜蘆酸(veratric acid),間-4, 5二甲氧基-1, 2-苯二甲酸(m-hemipinic acid),麥角甾醇(ergosterol),C22、C24、C26的飽和脂肪酸, C23、C25的飽和烴, 甘氨酸(glycine),天門氨酸(aspartic acid)等氨基酸, 草酸(oxalic acid),甘露岩藻半乳聚糖(mannofucogalactan),木糖氧化酶(xylose oxidase),以及過氧化氫酶, 脲酶, 酯酶, 多糖等。
【藥理作用】落葉松蕈酸(Agaricic acid, Laricic acid, 其不純品名 Agaricin)有抑制汗腺分泌的作用, 國外曾用於治盜汗, 作用於數小時內開始, 可持續24小時, 劑量不能超過30mg/次或100mg/天, 一般需連續用l-5天後方見較好療效, 無甚副作用。 其作用機理雖經較多研究, 但未完全闡明,
【性味】甘;苦;寒;辛;無毒
【歸經】肝;腎經
【功能主治】活血止血;化飲;止瀉。 主血崩;血淋;脫肛瀉血;帶下;經閉;症瘕積聚;癖飲;脾虛泄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15g;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調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