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成癌症增多主因之一
美國近期利用3D生物列印技術列印出的部分肝臟薄片的功能幾乎與人體肝臟一樣, 有望加速新藥研發進展, 並為培育出完整且可供移植的肝臟帶來希望。
張田勘
癌症, 是人們最為恐懼的疾病之一, 也是醫學研究者孜孜不倦攻克的難關。 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 對於癌症的醫學基礎研究和防治取得了什麼進展?給人類防癌抗癌帶來了哪些期待?
肺癌 全世界發病率最高的癌症
癌症, 可謂全球健康的主要威脅。 我國衛生計生委對24個省的72個監測點、覆蓋8500萬人的調查表明, 目前我國癌症發病率為285.91/10萬, 死亡率為180.54/10萬。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去年出版的《世界癌症報告》顯示, 全球癌症發病數從2008年的1270萬例上升到2012年的1410萬例, 全球癌症死亡人數從2008年的760萬人上升至2012年的820萬人。 目前全世界發病率最高的癌症是肺癌, 每年新增患者為120萬人;其次是乳腺癌, 每年新增患者約100萬人;隨後是腸癌,
老齡化 癌症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癌症譜和發病率存在差異。 在發達國家, 發病率最高的癌症分別是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在發展中國家, 除了肺癌外, 發病率最高的癌症依次為胃癌、乳腺癌和肝癌。 令人吃驚的是, 中國的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第一位, 同時中國的胃癌、肝癌發病率及死亡率均高於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 不過中國乳腺癌的死亡率遠低於發達國家, 也低於其他發展中國家。
在癌症發病原因上, 中國癌症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不是因為污染, 而是老齡化。
用藥 可按癌症基因特點治療
癌症的治療在2013年有一個重要的成果, 即根據癌症的不同基因特點來對症治療。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前不久發佈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癌症相關基因變異資料庫。 研究團隊對60株人類癌細胞系進行測序後, 得到了一張針對身體不同部位癌症特異性基因突變的詳盡列表。
2013年7月初, 美國科學院院士、人類致癌基因Ras和第一個抑癌基因Rb的發現者羅伯特·A·溫伯格等人提出, 乳腺癌可分為至少5種不同的亞型。 這些亞型又可以再細分為侵略性較小的“管腔”亞型及侵略性較強的“基底”亞型。 侵略性較強的基底型乳腺癌經常遷移, 在身體的其他遠端部位播種新的腫瘤。 侵略性較小的管腔型乳腺癌的患者預後較好,
英國劍橋大學癌症研究中心的路易士·費穆倫等人在2013年7月14日的《自然醫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關於腸癌的文章, 同樣指出了由於基因不同或變異, 腸癌有不同亞型, 因此需要用不同的藥物治療。 研究人員對1190名腸癌患者的腫瘤樣本進行基因分析, 發現可劃分為三種不同的腸癌亞型。 其中有兩個亞型是已知的, 但超過1/4的患者患的卻是一種未知的腸癌亞型, 此前這種新亞型的腸癌從未被單獨劃分出來過。
疫苗 接種預防癌症將更簡單
癌症疫苗的研究也讓人們對戰勝癌症有了更多信心。 全球第一個預防癌症的疫苗HPV疫苗於2006年開始投放市場, 但是使用比較麻煩, 要注射三次, 費用也較高。
2013年11月,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腫瘤流行病與遺傳、感染和免疫流行病學部的薩菲伊恩教授等人, 將對哥斯大黎加女性的一項研究結果發表於《癌症預防研究》。研究表明,注射一針和兩針HPV疫苗產生的抗體水準與注射三針的效果相當。
試驗使用的是一劑二階HPV16/18疫苗,可針對宮頸癌維持持久的抗體反應長達4年。參與試驗的女性包括78例接受1次疫苗接種,140例間隔一個月接受兩次疫苗接種,52例間隔6個月接受兩次接種和120例接受三次疫苗接種。結果顯示,接受兩次疫苗接種和一次疫苗接種的女性,HPV16抗體幾何平均滴度分別是對照組的24倍和9倍。接受兩次疫苗接種和一次疫苗接種的婦女,HPV18抗體幾何平均滴度分別是對照組的14倍和5倍。
這一結果意味著,以後女性可以只接種一次或兩次HPV疫苗就可以達到預防宮頸癌的目的,降低費用、減少時間,能讓更多的人接受疫苗。所以,美國《時代》雜誌把這一結果評為2013年的10大醫學突破之一。
延伸閱讀
人工心臟肝臟如何長成
能夠全能分化的幹細胞是再生醫學的基礎,它們能分化成各種組織和器官,治療多種疾病。
美國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的舒赫拉特·米塔利波夫研究團隊在這方面的最新研究結果是——使用人體皮膚細胞,在多利羊的核轉移技術上成功製造出人體胚胎幹細胞。
研究小組將9名23歲—31歲女性提供的126個卵子植入他人皮膚細胞的細胞核,採用化學和電擊方法刺激卵子開始分裂產生胚胎幹細胞,有21個卵子發育到了稱為囊胚的階段。研究人員還將部分胚胎幹細胞培養、分化成了心肌,並確認其有脈動。
胚胎幹細胞全能分化性強、基因變異小,可以利用患者體細胞的細胞核來製作,排異性小,製成的組織和器官移植給患者,在治療心臟病、老年癡呆、糖尿病等方面可大有作為。未來,可以通過提取心臟病人的皮膚細胞,培養出特異的心肌組織或心臟,修補病人的壞死心肌,或者可直接為病人移植用自己的皮膚細胞誘導產生的心臟。
日本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利用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培育出微小肝芽,然後移植到小鼠體內,這些肝芽成功生長成微型人類肝臟,被稱為“迷你肝臟”,它像健康器官一樣具有正常的肝功能。雖然肝臟的直徑只有4-5毫米,但這是世界上首例用誘導多能幹細胞培養的立體肝臟,表現出了肝臟的生物活性和生理功能。動物實驗證明,移植進小鼠體內的微小肝臟有代謝藥物和解毒功能,可幫助肝功能衰竭的小鼠存活。如果這類成果能擴大到人,幹細胞研究將使再生醫學進入新境界。
未來10年你會否患心腦血管病
心腦血管病是危害人們健康和生命的嚴重疾病。我國有心腦血管病患者2.9億人,每5個成人中就有1人患心腦血管病。另外還有高血壓患者2.66億人。全國每年因心腦血管病導致350萬人死亡,相當於每10秒鐘死亡1人。
美國心臟病學會和美國心臟協會近期發佈了四個新指南,告訴人們如何通過更好的風險評估,對膽固醇、生活方式和體重進行科學管理,以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的唐納德·勞埃德鐘斯博士等人還提出了一個新方案——評估人們未來10年患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風險。方案涉及年齡、性別、膽固醇、血壓、糖尿病、吸煙,另外也考慮到心臟病家族史、高敏C-反應蛋白、冠狀動脈鈣化積分、臂-踝指數等因素。專家建議,40歲以上者都應瞭解自己是否有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2個以上危險因素的人,應該至少每5年到醫院進行一次危險評估。
這個方案還提出,管理好膽固醇可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他汀類藥物是首選,四類患者尤其不要拒絕。一是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人;二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準達190mg/dL以上的人,同時也包括患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患者;三是年齡在40-75歲的糖尿病患者,同時,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準為70-189mg/dL;四是經方案評估未來10年患心血管疾病風險為7.5%或更高的人,而且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準為70-189mg/dL。
將對哥斯大黎加女性的一項研究結果發表於《癌症預防研究》。研究表明,注射一針和兩針HPV疫苗產生的抗體水準與注射三針的效果相當。試驗使用的是一劑二階HPV16/18疫苗,可針對宮頸癌維持持久的抗體反應長達4年。參與試驗的女性包括78例接受1次疫苗接種,140例間隔一個月接受兩次疫苗接種,52例間隔6個月接受兩次接種和120例接受三次疫苗接種。結果顯示,接受兩次疫苗接種和一次疫苗接種的女性,HPV16抗體幾何平均滴度分別是對照組的24倍和9倍。接受兩次疫苗接種和一次疫苗接種的婦女,HPV18抗體幾何平均滴度分別是對照組的14倍和5倍。
這一結果意味著,以後女性可以只接種一次或兩次HPV疫苗就可以達到預防宮頸癌的目的,降低費用、減少時間,能讓更多的人接受疫苗。所以,美國《時代》雜誌把這一結果評為2013年的10大醫學突破之一。
延伸閱讀
人工心臟肝臟如何長成
能夠全能分化的幹細胞是再生醫學的基礎,它們能分化成各種組織和器官,治療多種疾病。
美國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的舒赫拉特·米塔利波夫研究團隊在這方面的最新研究結果是——使用人體皮膚細胞,在多利羊的核轉移技術上成功製造出人體胚胎幹細胞。
研究小組將9名23歲—31歲女性提供的126個卵子植入他人皮膚細胞的細胞核,採用化學和電擊方法刺激卵子開始分裂產生胚胎幹細胞,有21個卵子發育到了稱為囊胚的階段。研究人員還將部分胚胎幹細胞培養、分化成了心肌,並確認其有脈動。
胚胎幹細胞全能分化性強、基因變異小,可以利用患者體細胞的細胞核來製作,排異性小,製成的組織和器官移植給患者,在治療心臟病、老年癡呆、糖尿病等方面可大有作為。未來,可以通過提取心臟病人的皮膚細胞,培養出特異的心肌組織或心臟,修補病人的壞死心肌,或者可直接為病人移植用自己的皮膚細胞誘導產生的心臟。
日本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利用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培育出微小肝芽,然後移植到小鼠體內,這些肝芽成功生長成微型人類肝臟,被稱為“迷你肝臟”,它像健康器官一樣具有正常的肝功能。雖然肝臟的直徑只有4-5毫米,但這是世界上首例用誘導多能幹細胞培養的立體肝臟,表現出了肝臟的生物活性和生理功能。動物實驗證明,移植進小鼠體內的微小肝臟有代謝藥物和解毒功能,可幫助肝功能衰竭的小鼠存活。如果這類成果能擴大到人,幹細胞研究將使再生醫學進入新境界。
未來10年你會否患心腦血管病
心腦血管病是危害人們健康和生命的嚴重疾病。我國有心腦血管病患者2.9億人,每5個成人中就有1人患心腦血管病。另外還有高血壓患者2.66億人。全國每年因心腦血管病導致350萬人死亡,相當於每10秒鐘死亡1人。
美國心臟病學會和美國心臟協會近期發佈了四個新指南,告訴人們如何通過更好的風險評估,對膽固醇、生活方式和體重進行科學管理,以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的唐納德·勞埃德鐘斯博士等人還提出了一個新方案——評估人們未來10年患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風險。方案涉及年齡、性別、膽固醇、血壓、糖尿病、吸煙,另外也考慮到心臟病家族史、高敏C-反應蛋白、冠狀動脈鈣化積分、臂-踝指數等因素。專家建議,40歲以上者都應瞭解自己是否有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2個以上危險因素的人,應該至少每5年到醫院進行一次危險評估。
這個方案還提出,管理好膽固醇可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他汀類藥物是首選,四類患者尤其不要拒絕。一是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人;二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準達190mg/dL以上的人,同時也包括患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患者;三是年齡在40-75歲的糖尿病患者,同時,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準為70-189mg/dL;四是經方案評估未來10年患心血管疾病風險為7.5%或更高的人,而且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準為70-189mg/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