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很時尚
養生已經成為當下的一種流行, 冬病夏治是中醫提出的另一理論。 小暑到立秋, 稱為"伏夏",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伏天"。 在這階段, 氣溫最高, 陽氣最旺。 依據"春夏養陽"原則, 一些冬季常見的慢性病可以通過伏夏培補陽氣、扶助正氣的調理, 可以使機體正氣旺盛, 陽氣充實, 體質增強, 到了冬天就可以少發病或不發病, 此也符合中醫"發時治標, 平時治本"的原則, 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冬病夏治方法
中藥
陽虛者可以服用金匱腎氣丸, 每日3~6克, 從入夏開始連服兩個月。 氣血虧虛者可以服用八珍益母丸。 夏季調理用藥量要少, 為常用量的1/2, 但需要持之以恆, 連服二至三個月。
藥膳食療以改善體質
養肺固本湯
黃芪15克, 當歸10克, 小茴香3克, 生曬參5克, 川貝5克, 紫河車10克, 以上藥
材煎水500毫升, 再加雞肉或鴿肉適量, 燉煮食用。 每週一次, 有培補元氣、溫脾、益肺、補腎的功效, 可提高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
百合杏仁粥
百合50克, 杏仁10克, 粳米50克, 同粥煮。 適用於脾肺虛喘者。
人參核桃煎
人參2克, 核桃肉3枚, 二物煎湯服之。 有補腎益氣作用。
保健預防氣喘
用艾條灸足三裡穴, 一日兩次, 每次15分鐘, 兼能改善體質、增強抵抗力。
2.中藥敷貼穴位防治氣喘之療法
此療法是根據"冬病夏治"的治療原則, 方法簡便, 療法可靠。 "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稱, 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 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至第四個庚日為初伏, 第四個庚日至立秋為中伏, 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至第二個庚日為末伏。
益元膏制法
炙白芥子、元胡各21克,
使用方法
將1/3藥量分鋪在6塊直徑約為5釐米的油紙上, 敷於背部雙側肺俞、心俞、膈俞, 然後用膠布固定, 於每伏第一天各貼一次, 貼4~6小時後取下, 連續3年。 可以減少疾病的發作次數及發病程度。 據臨床觀察有效率達90%以上。
如果你還在為冬季的慢性病煩惱, 不妨試試這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