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三七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湖南藥物志》

【拼音名】Sān Qī Cǎo

【別名】土三七(《秘方集驗》), 見腫消、乳香草、奶草(《綱目拾遺》), 澤蘭、葉下紅(《辰溪縣誌》), 散血草、和血丹(《簡易草藥》), 天青地紅(《植物名實圖考》), 破血丹(《分類草藥性》), 血牡丹(《天寶本草》), 九頭獅子草(《昆明藥植調查報告》), 白田七草(《中國土農藥志》)。

【來源】為菊科植物三七草的葉或全草。 7~8月間生長茂盛時采, 或隨用隨采。

【原形態】多年生直立草本, 宿根肉質肥大。 莖帶肉質, 高1米以上, 嫩時紫紅色, 成長後多分枝, 表面光滑, 具細線棱。 基生葉多數, 叢生;有鋸齒或作羽狀分裂, 上面深綠色, 下面紫綠色, 兩面脈上有短毛;莖生葉互生,

形大, 長8~24釐米, 寬5~10釐米, 羽狀分裂, 裂片卵形至披針形, 邊緣淺裂或具疏鋸齒, 先端短尖戌漸尖, 葉片兩邊均平滑無毛;葉柄長1~3釐米;托葉1對, 3~5淺裂.頭狀花序, 排列成傘房狀, 疏生莖梢, 長1.5~2廈米;總苞綠色, 摘狀或鐘狀, 苞片線狀披針形, 長約13~16毫米, 邊緣膜質, 半透明, 10~12枚排成一列, 基部外面附有數枚小苞片;花冠筒狀, 黃色, 6裂, 裂片線形至卵形, 長7~10毫米, 先端尖;雄蕊5, 藥連合;雌蕊1, 子房下位, 柱頭分叉, 呈鑽狀, 有短毛。 瘦果線形, 細小, 表面有棱, 褐色, 冠毛多數, 白色。 花期9~10月。

【生境分佈】生於山野或荒地草叢中。 -般多為庭園間栽培。 分佈江蘇、浙江、河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陝西、雲南、貴州、廣東、廣西、臺灣等地。

【性味】

甘, 平。

①《綱目》:味甘。

②《湖南藥物志》:辛,

平, 無毒。

【功能主治】

活血, 止血, 解毒。 治跌打損傷, 衄血, 咳血, 吐血, 乳癰, 無名腫毒, 毒蟲螫傷。

①《百草鏡》:治乳癰腫毒, 金瘡止血, 喉癬, 雙蛾, 咳嗽。

②《湖南藥物志》:行血止血, 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0.5~1兩;或搗汁。 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跌打損傷, 經閉, 咳血, 吐血:三七草全草五錢至一兩。 水煎或搗汁, 沖燒酒服。

②治衄血:三七草全草五錢。 水煎服。

③治乳癰:三七草全草五錢。 水煎服。 (①方以下出《湖南藥物志》)

④治無名腫毒:土三七葉, 紅赤葛根皮。 搗絨包敷。 (《四川中藥志》)

⑤治毒蟲螫傷:土三七葉汁液, 塗患處, (《嶺南采藥錄》)。

⑥治楊瘌毛入肉作痛:土三七葉, 搗爛塗。 (《秘方集驗》)

⑦治急慢驚風:土三七(春夏用葉, 秋冬用根)搗汁一鐘, 用水酒漿和勻灌入。 (《延綠堂方》)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