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養生要訣:煩惱心志與人為善
文章導讀
與人和善的交往,
這樣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這也是佛教養生中經常提到的養生要訣。
為了您的健康著想,
建議朋友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心平氣和,
這樣才能使自己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下面,
我們就來了瞭解下佛家養生要訣之煩惱心志與人為善的介紹吧。
去除煩惱心態
心態是一種輕微、持久而彌散的情緒狀態。 煩惱心態對人體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祖國醫學早有"喜傷心"、憂悲傷肺"、"怒傷肝"、"思傷脾"、"驚恐傷腎"的七情學說。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 憤怒焦慮、憂悲等不良心態能引起高血壓、冠心病、惡性腫瘤、支氣管哮喘等許多心身疾病, 為了保持心身健康必須經常調節情緒以保持良好的健康心理狀態。
佛教信仰及佛家修持的理論和實踐都有助於消除煩惱情緒改善不良心態。 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 就是專門對治煩惱的良藥。 譬如患了貪嗔癡的煩惱, 可以用戒定慧來對治;慳吝的人, 教他行佈施;暴戾的人, 教他學慈悲;有人受到挫折而灰心喪志, 用因緣來對治, 使他觀一切法無自性而振作奮發起來, 諸如六度、八正道、參禪、拜佛、念佛等, 不但能夠對治煩惱, 更是解脫的妙方。
與人為善
佛教崇尚"善", 這一觀點與道教的思想觀念是一致的。 佛教認為, 養生最大的是養心, 心養好了, 生也好了, 身也好了。 養心須去惡, 心一旦存有惡, 就危險了。 心有惡, 身體便惡之。 惡只要一點灰塵, 就會被風吹的到處都是。 而去惡的方式便是把惡化為善。
到處都是善,
哪裡還有什麼惡可言呢?佛典《涅槃經》有載:"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
三世因果,
迴圈不失,
此生空過,
後悔莫追!"因而,
佛家把"善"當作是修心養性的根本。
溫馨提示:通過上文的介紹, 相信大家對於佛家養生要訣已經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 在日常生活中, 建議朋友們一定與人和善, 這樣才能使自己內心得到快樂, 同時, 也能達到養生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 很多朋友會因為生活中一些瑣事而煩惱不已, 久而久之, 會使自己深感疲憊。 對此, 專家表示, 在生活中一定要做到保持良好的心態,
去除煩惱心態
心態是一種輕微、持久而彌散的情緒狀態。 煩惱心態對人體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祖國醫學早有"喜傷心"、憂悲傷肺"、"怒傷肝"、"思傷脾"、"驚恐傷腎"的七情學說。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 憤怒焦慮、憂悲等不良心態能引起高血壓、冠心病、惡性腫瘤、支氣管哮喘等許多心身疾病, 為了保持心身健康必須經常調節情緒以保持良好的健康心理狀態。
佛教信仰及佛家修持的理論和實踐都有助於消除煩惱情緒改善不良心態。 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 就是專門對治煩惱的良藥。 譬如患了貪嗔癡的煩惱, 可以用戒定慧來對治;慳吝的人, 教他行佈施;暴戾的人, 教他學慈悲;有人受到挫折而灰心喪志, 用因緣來對治, 使他觀一切法無自性而振作奮發起來, 諸如六度、八正道、參禪、拜佛、念佛等, 不但能夠對治煩惱, 更是解脫的妙方。
與人為善
佛教崇尚"善", 這一觀點與道教的思想觀念是一致的。 佛教認為, 養生最大的是養心, 心養好了, 生也好了, 身也好了。 養心須去惡, 心一旦存有惡, 就危險了。 心有惡, 身體便惡之。 惡只要一點灰塵, 就會被風吹的到處都是。 而去惡的方式便是把惡化為善。
溫馨提示:通過上文的介紹, 相信大家對於佛家養生要訣已經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 在日常生活中, 建議朋友們一定與人和善, 這樣才能使自己內心得到快樂, 同時, 也能達到養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