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比碎片資訊更可怕的,是你生銹懶惰的大腦

生命君開小號啦更多腦洞大開的心理知識請移步“讀心研究所”翻牌子(ID:duxinyanjiusuo)

看過很多電影, 提筆寫篇影評卻寸步難行。

聽過很多經驗分享, 求職時卻毫無頭緒。

收藏過很多微信文章, 表達觀點卻只能擠出隻言片語。

是什麼讓你的思維變得狹隘, 難以進行深度的思考?

有種說法:你所接受的資訊, 構成了你的思維方式。

回想十幾年前, 大眾接觸資訊的方式大概就是:白天看報紙, 晚上看電視。

當資訊傳播進入網路時代, 碎片化逐漸成為中國社會傳播語境的一種形象性描述。

很多人批判碎片化資訊的“過”, 因為在他們看來, 這種資訊對自己的職場和人生規劃並未起到大作用。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資訊沒有錯, 錯的是學習方式

在地鐵裡抓緊時間背單詞、看熱點沒用?在微信、知乎收藏乾貨是無用功?

諮詢專家王煜全提出異議:“合理使用碎片化資訊, 反而能讓認知不斷升級。 ”

他表示:“兩耳不聞窗外事, 一心唯讀聖賢書”不僅不能讓你變得更廣博, 甚至可能連深奧都做不到。

要到達一定深度,

廣度是前提。

多而雜的碎片資訊恰恰展現的是資訊豐富又真實的一面。 而資訊的大量輸入, 反倒能通過自己的大腦對資訊的過濾、構建, 從而加深對外部世界的清晰、完整的認知。

但沒有串聯起來的碎片資訊, 就像脫離枝幹的枯葉, 遲早消失殆盡。

從長遠看, 它還容易讓思維也片段化, 失去全域感和邏輯性。 當你忘了“再加工”, 慣於“依附”句中思想, 只一味接受"意見領袖"的觀點, 就會變得盲從, 失去主見。

要想真正將資訊利用最大化, 就要保持深度思考的能力, 學會對其整理加工。

深度思考, 從學會打掃開始

“掃除力哲學”形象地說明了房間與人生的關係, 用來解釋碎片資訊的處理方式, 其實也恰到好處。

生活裡亂糟糟的一團,

換洗的衣物隨意堆放、灰塵積在牆角遲遲不掃……這些就好比你廣泛涉獵後, 還沒來得及加工的資訊。 如何整理才能事半功倍呢?

❶ 學會扔東西

“你無法在昨天的垃圾裡尋找今天的晚餐。 ”對那些極少使用、不再喜歡、“食之無味, 棄之可惜”的物件, 大可“斷舍離”, 對碎片資訊的甄選也在於此。

“比守身如玉更重要的, 是在漫天流言中守腦如玉。 ”失敗有跡可循, 成功卻往往不可複製。 若我們僅僅看到權威人士所表達內容的表層, 不深層次理性思考, 必定只會人云亦云。 失去自己的洞見。

❷ 安排整理路徑

“一口氣吃不成胖子”。 不要試圖一個晚上收拾完房間, 也別試圖將所有碎片資訊一次消化。

• 分類:先將任務或資訊先分模組, 再個主次,

最後分時間處理, 各個擊破。

• 排序:判斷他們的先後邏輯也很重要。 打個比方, 若你今天看見A, 明天看見C, 後天又讀到B, 然後自然而然地認為當遇到相關事件, 可直接按照 A-C-B來處理。 那其實你無論讀了什麼, 都沒有任何收穫可言。

• 粘貼:最後運用資訊之間的內在聯繫, 將它們粘貼起來, 反復批判, 進而融會貫通。

❸ 把握清掃時間

古人說, “掃地掃地掃心地, 不掃心地掃何地”。 掃除可一併掃去自己的貪、嗔、癡、傲慢等種種壞習氣。

對應碎片資訊的處理, 便是一個自我反思、與時俱進、自我更新的過程, 它讓我們不斷汲取外界新鮮能源、推翻“過時”思想。

勤快一些, 每週一次小“清理”、每月一次大“清理”, 讓房間變清爽, 也讓碎片化資訊“反覆運算更新”。

編輯: Heroine

編輯: Hero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