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時間多長 影響排便的因素
人的吃喝拉撒睡是很正常的事, 缺少其中的一樣都是不行的。 那麼關於排便, 你又瞭解多少呢, 排便時間太長或太短都是不行的。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去瞭解一下吧!
排便時間多長最好呢?
人的排便有兩種方式, 一次式和二次式。
一次式是在排便反射衝動下, 一次性排出腸道糞便。 二次式是在一次排便後, 需要第二次排便衝動, 再次增加腹壓和鬆弛肛門括約肌排出殘餘糞便。 由於二次排便間隔時間長, 蹲便時間長, 導致肛門周圍靜脈回流差, 更易患痔瘡。
正確的排便方法有助於縮短時間, 預防痔瘡。
例如在排便感明顯時立即如廁, 不可久忍大便;上廁所要專心, 不要看報紙、玩手機等。
排便動作完成後稍事休息, 等產生第2次排便感時, 再做排便動作, 切不可強行排便。 不可蹲廁過久, 實際上排便所需時間極短, 2~3個排便動作約1分鐘, 如果超過3分鐘仍無便意,
排便時不宜用力過猛, 以免損傷肛門, 應緩慢增加力量。 從理論上講, 肛腸角越大, 直腸越直, 排便就越順暢, 因此可採用蹲姿, 或坐姿時在腳下墊個小板凳。
排便困難時可順時針按摩腹部, 有利於刺激腸道, 增加便意。 直腸緊挨骶尾骨後方, 輕輕拍打骶尾骨, 有利於將力量傳遞到直腸, 通過振動刺激腸道, 利於排便。
便後的肛門保護, 對於預防痔瘡很有必要。
第一, 排便後, 有意識地做3~5次肛門收縮, 能增強括約肌功能, 消除疲勞。
第二, 按摩肛門, 可改善局部血液迴圈, 方法是在每次大便後用軟紙在肛門部位按揉, 可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交替按摩10~20次。
第三, 便後用溫水坐浴, 既可以洗淨肛門皮膚褶皺內的汙物,
人體最佳排便時間
吃進體內的東西一般在12小時之後才排出。 科學的講, 早上和吃完東西之後排便最適宜。
一天最合適的大便時間應該是清晨, 剛起床因為經過一夜的消化, 食物殘渣已經產生, 所形成的糞便已貯存在乙狀結腸。
乙狀結腸記憶體有糞便可使糞便進入直腸內, 蓄積足夠數量時(約300克左右)對腸壁產生一定壓力時則引起排便反射進而進行排便。 如果早上沒排出, 就會產生毒素, 而且時間拖越久, 產生的毒素越多。
晚上睡覺前最好也排一次便, 因為宿便積聚在體內對身體很不好的, 口臭, 月經不調, 提前衰老, 腸胃不好等等。 人在睡眠前排便,
一天排便幾次最好?
正常的大便頻率為1天1次, 且應定時以免不規律而致功能紊亂(如便秘、痔瘡等), 最好是在上午進行――因人在夜間產生的廢物最多。 3-5天才去一次大便的屬於便秘, 那排出的也就是宿便。
排便時間多久最好?
排便最佳時間為3-5分鐘, 因排便時肛門附近血循加快, 過久則會使血液在該處滯留, 而這正是痔瘡的致命原因。 故排便時不能有雜念或從事其它活動如看報等, 因這樣會抑制排便中樞並分散其所需的血流量, 從而大大延長排便時間。
影響排便的5大因素
1、進入直腸的糞便量過少, 對直腸壁產生的壓力不足, 致使直腸壁內的感受器不產生衝動, 因而亦無排便反射產生。 這種情況多見於進食過少及進食過於精細者。
2、直腸對腸腔內的壓力刺激失去正常的敏感性, 不能產生衝動。 這種情況見於長期不及時排便、經常灌腸或濫用瀉劑者。
3、神經或脊髓受損, 如多發性神經根炎、截癱等病, 使傳導衝動的神經受損, 不能產生排便反射。
4、大腦皮層對便意的抑制, 如工作緊張、外出旅行、生活規律改變、情緒抑鬱及過度勞累等均可使便意受到抑制, 另外直腸的局部病變如痔瘡、肛裂會引起大便疼痛, 從而使大便受到大腦的抑制。
5、排便無力, 如老年人、久病體虛者, 由於膈肌、腹肌、腸平滑肌均收縮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