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黃的功效與作用
大黃是中藥中的一種, 可以治療的疾病非常的多, 例如大黃可以治療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的症狀, 還可以給產婦治療奶癰、產後惡血沖心、胎衣不下等疾病, 如果有大便秘結疾病的話也可以用大黃搭配牽牛頭進行治療。 想要瞭解代黃的功效與作用, 以及大黃醫治疾病的藥房可以閱讀下面內容。
2、大黃治腸癰, 少腹腫痞, 按之即痛如淋, 小便自調, 時時發熱, 自汗出, 複惡寒。 其脈遲緊者, 膿未成, 可下之, 當有血;脈洪數者, 膿已成, 不可下也:大黃四兩, 牡丹一兩, 桃仁五個個,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一升, 去滓, 納芒硝, 再煮沸, 頓服之, 有膿當下, 如無膿當下血。 (《金匱要略》大黃牡丹湯)
3、大黃治心氣不足, 吐血衄血:大黃二兩, 黃連、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頓服之。 (《金匱要略》瀉心湯)
4、大黃治從高墜下,
6、大黃治產後惡血沖心, 或胎衣不下, 腹中血塊等:錦紋大黃一兩, 杵羅為末, 用頭醋半升, 同熬成膏, 丸如梧桐子大, 用溫醋化五丸服之, 良久下。 亦治馬墜內損。 (《千金方》)
7、大黃, 用之當分別其力, 若取和厚深沉能攻病者, 可用蜀中似牛舌片緊硬者。 若取瀉泄駿快, 推陳去熱, 當取河西錦文者。 凡有蒸, 有生, 有熟, 不得一概用之。 《本草抬遺》
8、大黃治大便秘結:大黃二兩, 牽牛頭末五錢。 上為細末, 每服三錢。 有厥冷, 用酒調三錢, 無厥冷而手足煩熱者,
9、 大黃除內服外, 又可外敷治熱毒癰腫、水火燙傷, 也是取它瀉火解毒的功效。
10、大黃治久患腹內積聚, 大小便不通, 氣上搶心, 腹中脹滿, 逆害飲食:大黃、芍藥各二兩。 上二味末之, 蜜丸, 服如梧桐子四丸, 日三, 不知, 可加至六、七丸, 以知為度。 (《千金方》神明度命丸)
11、大黃又可清化濕熱而用於黃疸, 臨床多與茵陳、山梔等藥配伍應用;如將大黃研末, 還可作為燙傷及熱毒瘡瘍的外敷藥, 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12 、大黃, 幽、並以北漸細, 氣力不如蜀中者。 今出宕州、涼州、西羌、蜀地皆有。 陶稱蜀地者不及隴西, 誤矣。 《唐本草》
13、大黃治熱病狂語及諸黃:川大黃五兩(銼碎, 微炒)。 搗細羅為散, 用臘月雪水五升,
14、大黃治泄痢久不愈, 膿血稠粘, 裡急後重, 日夜無度, 久不愈者:大黃一兩, 細銼, 好酒二大盞, 同浸半日許, 再同煎至一盞半, 去大黃不用, 將酒分為二服, 頓服之, 痢止。 一服如未止, 再服, 以利為度, 服芍藥湯和之, 痢止, 再服黃芩湯和之, 以徹其毒也。 (《素問病機保命集》大黃湯)
15、大黃用於大便燥結, 積滯瀉痢, 以及熱結便秘、壯熱苔黃等症:大黃瀉下通便、清除積滯, 故可用於大便不通及積滯瀉痢、裡急後重、溏而不爽等症;又因它能苦寒泄熱, 蕩滌腸胃積滯, 對於熱結便秘、高熱神昏等屬於實熱壅滯的症候, 用之可以起到清熱瀉火的作用。 在臨床應用時, 大黃常與芒硝、厚樸、枳實等配伍。
16、大黃治大人小兒脾癖, 並有疳者:錦紋大黃三兩, 為極細末, 陳醋兩大碗, 砂鍋內文武火熬成膏, 傾在新磚瓦上, 日曬夜露三朝夜, 將上藥起下, 再研為細末;後用硫黃一兩, 官粉一兩, 將前項大黃末一兩, 三味再研為細末。 十歲以下小兒, 每服可重半錢, 食後臨臥米飲湯調服。 此藥忌生硬冷葷魚雞鵝一切發物。 服藥之後, 服半月白米軟粥。 如一服不愈時, 半月之後再服。 (《昔濟方》于金散)
17、大黃治時行頭痛壯熱一二日:桂心、甘草、大黃各二兩, 麻黃四兩。 上四味, 治下篩, 患者以生熱湯浴訖, 以暖水服方寸匕, 日三, 覆取汗, 或利便瘥。 丁強人服二方寸匕。 (《千金方》水解散)
18、大黃是一味瀉火、破積、行瘀的要藥, 使用少量, 又有健胃作用, 可隨配伍的不同而發揮它的特長。 大黃配以芒硝,可攻下破積;配以附子,可溫陽降濁;配以茵陳,可清化濕熱;大黃配黃芩、黃連,可瀉火涼血;大黃配黃連、檳榔,可清熱導滯,用於濕熱下痢、裡急後重;大黃配丹皮、赤芍、桃仁等,可活血祛瘀,用於血瘀經閉、損傷瘀血或腸癰初起等症;大黃少量,配合烏賊骨,可清熱而制酸,治胃痛泛酸、脘部灼熱等症。
19、大黃用於產後瘀滯腹痛,瘀血凝滯、月經不通,以及跌打損傷、瘀滯作痛等症:大黃入血分,又能破血行瘀,故可用於上述瘀血留滯的實症,在使用時須配合活血行瘀的藥物,如桃仁、赤芍、紅花等同用。
20、大黃治傷寒陽明腑證,陽邪入裡,腸中有燥屎,腹滿痛,譫語,潮熱,手足濈然汗出,不惡寒,痞滿燥實全見者,以此湯下之:大黃(酒洗)四兩,厚樸(炙,去皮)半斤,枳實(炙)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鬥,先煮二物,取二升,去滓,納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餘勿服。(《傷寒論》大承氣湯)
21、大黃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症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水穀'一作'水穀道'),調中化食,安和五臟。《本經》
22、大黃通宣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瀉壅滯、水氣,四肢冷熱不調,溫瘴熱痰,利大小便,並敷一切瘡癤癰毒。《日華子本草》
23、大黃治癰腫振焮不可觸:大黃搗篩,以苦酒和貼腫上,燥易,不過三,即瘥減不復作,膿自消除。(《補缺肘後方》)
24、大黃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別錄》
25、大黃治口瘡糜爛:大黃、枯礬等分。為末以擦之,吐涎。(《聖惠方》)
26、大黃治婦人經血不通,赤白帶下,崩漏不止,腸風下血,五淋,產後積血,癥瘕腹痛,男子五勞七傷,小兒骨蒸潮熱等證,其效甚速:錦紋大黃一斤,分作四份;一份用童尿一碗,食鹽二錢,浸一日,切曬;一份用醇酒一碗,浸一日,切曬,再以巴豆仁三十五粒同炒,豆黃,去豆不用;一份用紅花四兩,泡水一碗,浸一日,切曬;一份用當歸四兩,入淡醋一碗,同浸一日,去歸,切曬。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取下惡物為驗。未下再服。(《醫林集要》無極丸)
27、大黃用於火熱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熱毒瘡癤等症:大黃瀉下泄熱,有瀉血分實熱的功效,故又能用治血熱妄行而上溢,如吐血、衄血;對目赤腫痛、熱毒瘡癤等症屬於血分實熱壅滯的症候,可配黃連、黃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28、大黃治虛勞吐血:生地黃汁半升,川大黃末一方寸匕。上二味,溫地黃汁一沸,納人黃(末)攪之,空腹頓服,日三,瘥。(《千金方》)
29、大黃去五臟濕熱穢濁。治飲食停滯,胸脘脹痛,頭暈口幹,二便秘結:大黃十斤,切作小塊,用泔水,浸透,以側柏葉鋪甑,入大黃,蒸過曬乾,以好酒十斤浸之,再蒸收曬乾。另用桑葉、桃葉、槐葉、大麥、黑豆、綠豆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每蒸一次,仍用側柏葉鋪甑蒸過曬乾,再蒸再曬。制後再用半夏、厚樸、陳皮、白術、香附、車前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如上法,蒸過曬乾,再用好酒十斤,制透,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錢,或為散亦可。(《銀海指南》清寧丸)
30、大黃治湯火灼傷:莊浪大黃(生研),蜜調塗之,不唯止痛,又且滅瘢。(《夷堅志》)
31、大黃治眼暴熱痛,眥頭腫起:大黃(銼,炒)、枳殼(去瓤,麩炒)、芍藥各三兩,山梔子仁、黃芩(去黑心)各二兩。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後臨臥服。(《聖濟總錄》大黃湯)
32、大黃治凍瘡皮膚破爛,痛不可忍:川大黃為末,新汲水調,搽凍破瘡上。(《衛生寶鑒》如神散)
33、大黃治肺壅,鼻中生瘡,腫痛:㈠川大黃一分(生用),黃連一分(去須),麝香一錢(細研)。上藥,搗細羅為散,研入麝香令勻,以生油旋調,塗於鼻中。㈠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研為膏),川大黃一分(生為末)。上藥相和令勻,以豬脂調塗鼻中。(《聖惠方》)
34、大黃主寒熱,消食,煉五臟,通女子經侯,利水腫,破痰實,冷熱積聚,宿食,利大小腸,貼熱毒腫,主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破留血。《藥性論》
35、大黃治打僕傷痕,瘀血滾注,或作潮熱者:大黃末、姜汁調塗。一夜,黑者紫,二夜,紫者白也。(《瀕湖集簡方》)
大黃配以芒硝,可攻下破積;配以附子,可溫陽降濁;配以茵陳,可清化濕熱;大黃配黃芩、黃連,可瀉火涼血;大黃配黃連、檳榔,可清熱導滯,用於濕熱下痢、裡急後重;大黃配丹皮、赤芍、桃仁等,可活血祛瘀,用於血瘀經閉、損傷瘀血或腸癰初起等症;大黃少量,配合烏賊骨,可清熱而制酸,治胃痛泛酸、脘部灼熱等症。19、大黃用於產後瘀滯腹痛,瘀血凝滯、月經不通,以及跌打損傷、瘀滯作痛等症:大黃入血分,又能破血行瘀,故可用於上述瘀血留滯的實症,在使用時須配合活血行瘀的藥物,如桃仁、赤芍、紅花等同用。
20、大黃治傷寒陽明腑證,陽邪入裡,腸中有燥屎,腹滿痛,譫語,潮熱,手足濈然汗出,不惡寒,痞滿燥實全見者,以此湯下之:大黃(酒洗)四兩,厚樸(炙,去皮)半斤,枳實(炙)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鬥,先煮二物,取二升,去滓,納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餘勿服。(《傷寒論》大承氣湯)
21、大黃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症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水穀'一作'水穀道'),調中化食,安和五臟。《本經》
22、大黃通宣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瀉壅滯、水氣,四肢冷熱不調,溫瘴熱痰,利大小便,並敷一切瘡癤癰毒。《日華子本草》
23、大黃治癰腫振焮不可觸:大黃搗篩,以苦酒和貼腫上,燥易,不過三,即瘥減不復作,膿自消除。(《補缺肘後方》)
24、大黃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別錄》
25、大黃治口瘡糜爛:大黃、枯礬等分。為末以擦之,吐涎。(《聖惠方》)
26、大黃治婦人經血不通,赤白帶下,崩漏不止,腸風下血,五淋,產後積血,癥瘕腹痛,男子五勞七傷,小兒骨蒸潮熱等證,其效甚速:錦紋大黃一斤,分作四份;一份用童尿一碗,食鹽二錢,浸一日,切曬;一份用醇酒一碗,浸一日,切曬,再以巴豆仁三十五粒同炒,豆黃,去豆不用;一份用紅花四兩,泡水一碗,浸一日,切曬;一份用當歸四兩,入淡醋一碗,同浸一日,去歸,切曬。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取下惡物為驗。未下再服。(《醫林集要》無極丸)
27、大黃用於火熱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熱毒瘡癤等症:大黃瀉下泄熱,有瀉血分實熱的功效,故又能用治血熱妄行而上溢,如吐血、衄血;對目赤腫痛、熱毒瘡癤等症屬於血分實熱壅滯的症候,可配黃連、黃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28、大黃治虛勞吐血:生地黃汁半升,川大黃末一方寸匕。上二味,溫地黃汁一沸,納人黃(末)攪之,空腹頓服,日三,瘥。(《千金方》)
29、大黃去五臟濕熱穢濁。治飲食停滯,胸脘脹痛,頭暈口幹,二便秘結:大黃十斤,切作小塊,用泔水,浸透,以側柏葉鋪甑,入大黃,蒸過曬乾,以好酒十斤浸之,再蒸收曬乾。另用桑葉、桃葉、槐葉、大麥、黑豆、綠豆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每蒸一次,仍用側柏葉鋪甑蒸過曬乾,再蒸再曬。制後再用半夏、厚樸、陳皮、白術、香附、車前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如上法,蒸過曬乾,再用好酒十斤,制透,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錢,或為散亦可。(《銀海指南》清寧丸)
30、大黃治湯火灼傷:莊浪大黃(生研),蜜調塗之,不唯止痛,又且滅瘢。(《夷堅志》)
31、大黃治眼暴熱痛,眥頭腫起:大黃(銼,炒)、枳殼(去瓤,麩炒)、芍藥各三兩,山梔子仁、黃芩(去黑心)各二兩。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後臨臥服。(《聖濟總錄》大黃湯)
32、大黃治凍瘡皮膚破爛,痛不可忍:川大黃為末,新汲水調,搽凍破瘡上。(《衛生寶鑒》如神散)
33、大黃治肺壅,鼻中生瘡,腫痛:㈠川大黃一分(生用),黃連一分(去須),麝香一錢(細研)。上藥,搗細羅為散,研入麝香令勻,以生油旋調,塗於鼻中。㈠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研為膏),川大黃一分(生為末)。上藥相和令勻,以豬脂調塗鼻中。(《聖惠方》)
34、大黃主寒熱,消食,煉五臟,通女子經侯,利水腫,破痰實,冷熱積聚,宿食,利大小腸,貼熱毒腫,主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破留血。《藥性論》
35、大黃治打僕傷痕,瘀血滾注,或作潮熱者:大黃末、姜汁調塗。一夜,黑者紫,二夜,紫者白也。(《瀕湖集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