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店多有“貓膩”
保健品市場魚龍混雜, 對保健品市場的監管則相對乏力。 消費者期待相關部門聯手打出“組合拳”, 提高違法成本, 重罰造假者, 以淨化保健品市場。
96%保健品店有“貓膩”
合肥市的汪先生這兩天有些鬱悶, 花了1600元買的瘦身保健品, 網上一查卻是“假貨”。 原來, 他於3月22日在合肥市長江西路某藥房購買了海南中興天然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中極消脂丸”等3款瘦身保健品。 網上查看後, 卻發現這家企業早被吊銷了生產許可證。 “去年1月份就被吊銷了許可證, 現在產品竟還在市場上賣! ”汪先生顯得很氣憤。
馬鞍山市的趙女士遭遇了同樣的“煩惱”。
汪先生等人的遭遇, 在很大程度上顯示了保健品市場魚龍混雜的現狀。 業內人士透露, 目前保健品“冒牌貨”很多, 其中有兩種現象相對比較普遍, 一種是以非保鍵品冒充保健品銷售,
溫情陷阱笑臉“宰客”
近日, 合肥市方女士反映, 她年過六旬的姑父得了胃癌, 從六安農村來合肥看病, 在醫院排隊檢查時免費得到一份沒有刊號、報社名稱和地址的報紙, 上面宣傳的是一種所謂“抗癌新藥”, 老實巴交的姑父以為找到了“救命藥”, 竟拿出看病的3000元買了一個療程的藥。
如今, 市場上保健品的促銷活動五花八門, 比較流行的方法是所謂專家、名醫走進社區、賓館、酒店等場所, 開展健康講座、免費義診、免費體驗等活動, 向老年人發放宣傳單和小廣告, 並以“贈藥”、“送小禮品”等手段誘導消費者購買。 保健品是一種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 不具有治療作用, 而將保健品混同於藥品宣傳, 是不法廠商的慣用“伎倆”。
在調查中, 記者發現, 一些保健品推銷員甚至穿起白大褂, 像模像樣地在正規藥店推銷, 並承諾能有效治療相應疾病。 他們或危言聳聽, 將健康人說成患有某種疾病;或宣稱“藥到病除”、攻克醫學難題;或利用“醫療機構推薦”、患者現身說法等方式做幌子。
除了現場售賣的保健品需要留意外, 郵購、網購的產品更要小心。 “這些產品不在眼前, 真假難辨, 等你發現問題時, 錢已付, 維權更難。 ”業內人士指出。 合肥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提醒消費者, 購買保健品時一定要看清是否有“衛食健字”、“國食健字”或“國食健進字”批准文號, 並可登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官方網站(www.sfda.gov.cn)查詢真假。
加強監管須出重拳
無論是非保健品冒充保健品, 還是保健品冒充藥品, 都會帶來巨大危害。 合肥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分析報告指出, 假產品冒充保健品不僅會損害正規廠家的合法利益,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 多頭監管、法律不健全, 是保健品市場監管乏力的重要原因。 目前, 保健品管理涉及工商、衛生、食品藥品等多個部門, 由於監管責任不太明晰, 多頭監管往往導致了最終無人監管。 “有利可圖”的時候, 大家爭著“上”;一旦發生問題, 又相互推諉扯皮, 容易導致“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局面。 法律不健全, 也給執法部門帶來了諸多不便。 淮北藥監系統的一位元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整治必須要出狠招、出重拳, 提高違法成本。 ”採訪中, 眾多人士發出了這樣的聲音。 省政協委員陸欣認為, 要進一步加強保健品生產、流通等最薄弱環節的管理, 加大抽檢力度, 從產品品質、標籤規範性、廣告宣傳合法性、不良反應等方面進行全面科學的監管。 “同時要提高違法成本, 發現違法行為, 要把違法單位罰得傾家蕩產才行。 ”
為規範保健品市場秩序, 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明確表示, 近期他們將開展保健品標籤、說明書內容專項檢查, 嚴厲打擊未經許可生產保健品以及在保健品中違法添加藥物等禁用物質的行為;查處通過公益講座、健康診療、會展銷售等方式變相銷售假冒偽劣保健品的行為;整治普通食品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保健食品誇大宣傳功能等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