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臭蒿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Chòu Hāo

【別名】牛尾蒿、海定蒿

【來源】

藥材基源:為艾科植物臭蒿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olomiaea edulis (Franch.) Shih [Saussurea edulis Franch.;p Vladimiria Edulis (Franch.) Ling]

採收和儲藏:8-9月採收全草, 陰乾。

【原形態】臭蒿 一年生草本,

高20-100cm。 植株有濃烈臭味。 根單一, 垂直。 莖直立, 單生, 稍粗壯, 上部有腋生花序序枝, 稍帶紫紅色。 葉互生;有短葉柄或幾無柄;莖下部與中產葉片長橢圓形, 長6-12cm, 寬2-4cm, 二回櫛齒狀羽狀分裂, 裂片長圓形, 有鋸齒, 基部稍平展, 半抱莖;上部葉與苞片葉漸小, 一回櫛齒狀羽狀分裂。 頭狀花序壯大球形或近球形, 直徑3-4mm, 於莖頂或分枝端排成必穗狀花序, 並再組成密集或狹窄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層, 寬橢圓形, 背面無毛或有腺毛, 邊緣寬膜質, 紫褐色或深褐色;花序凸起, 半球形;雌花3-8朵, 花冠狹圓錐狀或狹管狀;兩性花15-30朵, 花冠管狀, 簷部紫紅色, 外面有腺點。 瘦果長圓狀倒卵形, 縱紋稍明顯。 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0-2400m的山坡、湖邊草地、河谷、沙灘、田邊等處。

資源分佈:分佈于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莖圓柱形, 長1-5cm, 直徑0.2-1cm中空或有髓, 表面綠黃色至淺黃棕色, 具多條縱棱有殘葉柄和花序的枝。 葉捲曲皺縮, 暗綠色至棕綠色, 完整的葉為二回羽狀深裂, 小裂片線狀披針形。 花序半球狀, 直徑3-4mm, 密集成複總狀;總苞片3層, 外層呈船形, 膜質較寬, 邊緣褐色;花小, 管狀, 紫質較寬, 邊緣褐色;花小, 管狀, 紫紅色或淺黃棕色。 瘦果長圓形, 長約1mm, 棕褐色。 體輕, 質軟。 氣特異, 味苦, 辣, 微有清涼感。 以色暗綠、葉多、花多、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類圓形或圓多角形, 有10多個棱脊。 表皮細胞1層皮細胞1層, 扁平長方形、方形, 或不規則形, 排列整齊,

切向延長, 外側和內側細胞壁較厚, 外被角質層。 皮層較窄, 由6-10多層江壁細胞組成, 類長方形, 或不規則則形, 切向延長, 在縱棱處厚角組織發達。 內皮層明顯, 為1列類長方形、多邊形或方形的細胞, 切向延長, 可見凱氏點。 中柱鞘纖維束髮達, 呈半圓形或帽關, 斷續排列成環, 每束由100多至200多個纖維組成, 木化, 纖維有的胞腔小, 有的胞腔稍大。 維管束外韌型, 24-40(-43)多個, 斷續排列成環, 在棱脊內方多維管束稍大, 韌皮部狹窄, 韌皮薄壁細胞開狀不規則。 形成層不明顯。 木質部較寬, 導管徑幾排列成數行至10數行, 木化。 木射線由1-2列薄壁細胞組成, 靠近髓部有維管束鞘纖維束, 髓細胞類圓形, 微木化, 有的髓細胞可見多數壁孔, 近中心髓細胞的壁較薄。
中心髓腔較大, 較嫩的莖中心髓空小或無。

粉末特徵:黃褐色。 中柱鞘纖維多見, 常為成束的斷節, 有兩種, 壁稍薄者, 平面末端漸尖或稍鈍圓, 長327-1460m, 直徑15-25μm。 另一種纖維壁厚, 偶見, 長10-844μm, 直徑3-9μm。 花粉粒較多見, 圓球形或近於形, 極面觀三裂圓形, 直徑26-28μm, 萌發孔3, 萌發溝3, 外壁稍厚, 表面有點狀紋理, 不明顯, 膜孔有的呈沫狀突起。 導管較多。 主為肯繃紋孔, 赤有梯紋, 螺紋, 直徑8-28μm。 莖表皮細胞表觀呈長方形或長紋錘形, 細胞中可見顆粒狀物質, 有的表皮細胞有氣孔, 為不定式苞片組織碎片, 易見, 淡黃色或淡紫紅色, 表皮細胞表觀類長方形、長紋錘形或長狀三角形。 花瓣裂片表皮細胞少見, 呈紡錘形、類方狀多角形, 壁明顯增厚。 腺毛較少見, 主要存在於總苞先端,

花瓣基部及葉上, 總苞及葉上的腺毛多無明顯的柄, 頭由2-4(-6)-8個細胞組成, 腺頭直徑28-50μm, 花瓣基部上的腺柄明顯可見, 2-6個細胞組成, 排在兩列。 非遙毛, 偶見, 為本字毛。 存在于葉下表皮, 單細胞頭柄為5-6個細胞組成, 漸近基部細胞漸小, 常存在于葉及苞片中, 葉下表皮垂周壁波狀彎曲。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濕熱;消腫毒。 主濕熱黃疸;膽囊炎;癰腫毒瘡;濕疹疥瘌;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2-6g。 外用:適量, 搗敷;或絞汁塗。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