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粑葉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Zònɡ Bā Yè
【別名】冬葉、粽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竹芋科植物柊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rynium capitatum Willd.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收, 鮮用或切段曬乾。
【原形態】柊葉, 多年生草本, 高約1m, 根莖塊狀。 葉基生;葉柄長約60cm, 葉枕長3-7cm, 無毛;葉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 長25-50cm, 寬10-22cm, 先端短漸尖, 基部急尖, 兩面均無毛。 頭狀花序近球形, 直徑約5cm, 無柄, 自葉鞘內生出;苞片長圓狀披針形, 長2-3cm, 紫紅色, 先端初急尖, 後呈纖維狀;每一苞片內有花3對, 無柄;萼片玫形, 長約1cm, 被絹毛。 果梨形, 粟色, 具3棱, 長1-1.2cm, 外果皮質硬。 種子2-3顆, 具淺槽良及小疣凸。 花期5-7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密林中陰濕處。
資源分佈:分佈于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物性, 喜溫暖潮濕氣假。 宜選土層深厚、肥沃的陰濕地栽培。
栽培技術, 用分株繁殖法。 初春, 從母株中挖掘部分新長出的粗壯植株作種苗, 分成數蔸, 每蔸留3-4個地上莖, 煎去莖下部葉片, 按行120×100cm挖穴, 穴深約30cm, 每穴栽1蔸, 蓋土, 壓緊。
田間管理, 出苗後, 及時中耕除草, 每年追肥2-3次, 肥料以人畜糞水為主。
【性味】味甘;淡;性微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尿。 主感冒發熱;痢疾;吐血;衄血;血崩;口腔潰爛;音啞;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15g;或鮮草搗爛取汁。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