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紅木香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Hónɡ Mù Xiānɡ

【別名】紫金皮、金穀香、緊骨香、木臘、廣福藤、內風消、冷飯包、大活血、小血藤、大紅袍、內紅消、小鑽、鑽骨風、紫金藤、香藤根、過山龍

【來源】

藥材基源:為五味子科植物長梗南五味子的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adsura longipedunculata Finetet Gagn.[K.peltigera Rehd.Et Wils.」

採收和儲藏:立冬前後採挖, 去淨殘莖、細根及泥土, 曬乾。 或剝取根皮, 曬乾。

【原形態】常綠木質藤本, 長2.5-4m。 小枝褐色或紫褐色, 皮孔明顯。 葉柄長1.5-3cm;葉片長圓狀披針形、倒卵狀披外形或窄橢圓形, 革質;長5-13cm, 寬2-6cm, 先端漸尖或尖, 基部楔形, 邊緣有疏齒或有時下半部全緣;上面深綠色而有光澤, 下面淡綠色;側脈5-7對。 花單生葉腋;雌雄異株;花梗細長, 花下垂;花被黃色, 8-17片, 長8-13cm, 寬4-10mm, 排成3輪, 外輪較小, 卵形至橢圓形, 內輪較大, 長圓形至廣倒卵形;雄蕊群球形, 雄蕊30-70, 花絲極短;雌蕊群橢圓形, 心皮40-60, 柱頭圓盤狀。 聚合果球形, 直徑1.5-3.5cm, 熟時紅色或暗藍色。 種子2-3,

腎形, 淡灰褐色, 有光澤。 花期5-7月, 果期9-12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000-1200m的山坡、山谷及溪闊葉林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圓柱形, 常不規則彎曲, 長10-50cm或更長, 直徑10-50cm或更長, 直徑1-2.5cm, 表面灰棕色至棕紫色, 略粗糙, 有細縱皺紋及橫裂溝, 並有殘斷支根和支根痕。 質堅硬, 不易折斷, 斷面粗纖維性, 皮部與木部易分離, 皮部寬厚, 棕色, 木部淺棕色, 密佈導管小孔。 氣微香而特異, 味苦、辛。 根皮為捲筒狀或不規則的塊片, 厚1-4mm。 外表面栓皮大都脫落而露出紫色內皮。 內表面暗棕色至灰棕色, 皮。 內表面暗棕色至灰棕色, 質堅而脆。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柱層細胞深棕色或棕紫色。 皮層散生分泌細胞和嵌晶石細胞。 韌皮部分泌細胞散在;韌皮纖維眾多,

靠外側多單個散在, 近形成層處多2-4個成束, 單個纖維和纖維束四周纖維的外壁嵌有多數小方晶, 形成嵌晶纖維。 形成層成環, 木質部導管直徑40-80-200μm;木射線寬1-3列細胞, 大多充滿棕黑色塊。 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化學成份】

根中含右旋的安五脂素(anwulignan)[1], 五內酯(schisanlactone)B、E, 長南酸(changnanic acid), 內消旋二氫愈創木脂酸(meso-dihydroguaiaretic acid), β-穀甾醇(β-sitosterol)[2],五味子素(schisandrine), 華中五味子醇(schisandrol)B, 戈米辛(gomisin)H、M2, 當歸醯戈米辛(angeloylgomisin)H,翼梗五味子酚(schisanhenol), 華中五味子酯(schisantherin)B,巴豆醯戈米辛(tigloylgomisin)P[3」。 莖中含苯甲醯日本南五味子木脂素(benzoylbinankadsu-rin)A,異戊醯日本南五味子木脂素(isovaleroylbinankasurin)A,當歸醯日本南五味子木脂素(angeloylbinankadsurin)A, 異丁醯日本南五味子木脂素(isobu-tyroylbinankadsurin)A, 異戊醯氧代南五味子烷(isovaleroylox-okadsurane), 日本南五味子木脂素(binankadsurin)A[4],南五味子內酯(kadsulactone), 南五味子二內酯(kadsudilactone)[5],(24z)-3-氧代-12α-乙氧基-8,

24-羊毛甾二烯-26-酸〔(24z)-3-oxo-12α-acetoxylanosta-8, 24-dien-26-oic acid)〕, (24z)-3-氧代- 12α-羥基-8, 24-羊毛甾二烯-26-酸[(24z)-3-oxo-12α-hydroxy-lanosta-8, 24-dien-26-oci acid], 新南五味子酸(neokadsuranic acid)B、C, (24z)-3-氧代-8, 24-羊毛甾二烯-26-酸[(24z)-3-oxolanosta-8, 24-dien-26-oci acid〕, 3, 4-開環-(24z)-4(30), 8, 24-羊毛甾三烯-3, 26-二酸[3, 4-seco-(24z)-lanosta-4(30), 8, 24-triene-3, 26-dioicacid〕[6]。

種子中含華中五味子酯(schisantherin)J, 五味子酸(schizan-dronic acid), 表五味子酸(epiwuweizic acid), 二甲基去當歸醯華中五味子酯(dimethyldeangeloyl schisantherin)F,A[7],R(+)-五味子素C〔R(十)-wuweizisu C], 南五味子木脂寧(kadsuranin), R(+)-戈米辛〔R(+)-gomisin]M1;, R(+)-當歸醯戈米辛[R(+)-angeloylgomisin M1, 當歸醯戈米辛(angeloylgo-misin)R[8]。

【藥理作用】

1.止吐 本品對急性胃腸炎的嘔吐, 神經性呃逆, 均有作用。

2.鎮痛 對消化道炎症, 潰瘍性疼痛, 有明顯的止痛效果。

【炮製】

1.淨制:取原材料, 去淨殘莖, 細根及泥土, 曬乾, 或剝取根皮曬乾。

2.切制:洗淨, 撈出, 潤透, 切片, 曬乾。

【性味】辛;苦;性溫

【歸經】脾;胃;肝經

【功能主治】理氣止痛;祛民通絡;活血消腫。 主胃痛;腹痛;風濕痹痛;痛經;月經不調;產後腹痛;咽喉腫痛;痔瘡;無名腫毒;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15g;或研末, 1~1.5g。 外用:適量, 煎湯洗;或研粉調敷。

【注意】孕婦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