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蕁麻疹劃痕症
慢性蕁麻疹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 也是在如今的皮膚科中, 治療難度有點大的疾病。 慢性蕁麻疹也被稱為皮膚劃痕症, 這種症狀只有正確用藥, 合理護理, 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 用藥治療時, 還得視具體的病情, 採用不同的藥物。 下面就為大家向詳細介紹一下慢性蕁麻疹的治療方法。
1、慢性蕁麻疹重要的首選第二代抗組胺藥
國內外權威指南推薦使用第二代抗組胺藥作為慢性蕁麻疹重要的首選, 一方面因為其受體選擇性強, 另一方面考慮到藥物的副作用較小, 一般不引起鎮靜、心臟的毒性以及對肝臟代謝等影響。
2、常規劑量抗組胺藥治療無效的基礎—炎症反應
儘管第二代抗組胺藥效果明確, 但常規劑量抗組胺藥治療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療效僅達到40%~60%。 這是由於慢性蕁麻疹患者體內存在多種炎症因數表達, 且其表現形式具有多樣性,
3、如何提升抗炎效應
目前提升抗組胺藥的抗炎效存在四種方案, 包括更換為咪唑斯汀等具有更加明確抗炎效應的抗組胺藥、聯合抗組胺藥物、增加抗組胺藥劑量、非抗組胺藥治療。 國際上最推薦的是通過增加抗組胺藥的劑量來提升抗炎作用。 因為從抗組胺藥本身應用方式著手, 更能使安全性得到保障。
咪唑斯汀作為抗組胺藥兼有明確的抗炎作用, 能穩定肥大細胞, 減少組胺釋放, 抑制中性粒細胞移行, 有效抑制嗜酸粒細胞皮膚浸潤, 抑制5-脂氧合酶減少白三烯的生成。 咪唑斯汀可有效阻斷肥大細胞三個活化事件, 從而全面阻斷肥大細胞的病理生理變化。
4、治療抵抗情況下調整劑量
抗組胺藥物的抗炎學說是加量的理論基礎。 國際上推薦第二代抗組胺藥直接加倍到適量的模式。 加倍劑量或者使用相似結構情況下, 可以提升抗組胺藥抗炎、抗過敏活性的效用。 一項meta分析證實, 這種增加劑量的療法可使60%的常規劑量無效的患者獲益, 其減少瘙癢的作用優於控制風團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