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我就是那個“貼膜”的大夫
周二出口腔黏膜門診, 一位家長看著墻上貼的“粘膜”兩字, 沖著我來了一句, “您是那個貼膜的?”我淡定地說:“沒錯, 我就是那個貼膜的。 ”
說起來, 我這個貼膜的醫生可不是給手機貼膜的, 而是專門治療兒童口腔里那些“粘膜”的。
在《現代漢語詞典》里, 粘膜和黏膜是一個意思。 口腔黏膜是覆蓋在口腔表面的黏膜, 起到屏障保護功能和感覺功能的作用。 口腔黏膜門診治療的是除了牙病以外的所有口腔內的疾病。
綜合兒童醫院里, 最常見的口腔黏膜病當屬鵝口瘡了。 顧名思義, 鵝口瘡就像在口腔黏膜表面沾了像鵝毛一樣的白膜,
鵝口瘡是白色念珠球菌的感染, 即一種常駐在口腔的真菌出現異常增殖以后的真菌感染, 特別喜歡一歲內的寶寶。 通常, 大多數患病的寶寶沒有明顯不適感, 少數寶寶可能會出現進食減少、煩躁、干嘔和聲音嘶啞的表現。 大多數寶寶會在抗真菌治療二三天內康復。 但也會有嬰兒出現全身健康狀況良好, 只是口腔內真菌感染反復發作的情況, 這樣的話, 家長就會變得很焦慮。
對于這種情況的寶寶, 建議家長在抗真菌治療的過程中完善抑菌的治療, 就是在每次喂奶后、餐后, 都用2%~5%的碳酸氫鈉溶液擦拭口腔內所有黏膜區域, 特別是牙床和臉頰拐角這類容易存留食物奶液的位置。
皰疹性齦口炎也是最常見的兒童口腔黏膜病。 這是一種由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疾病, 初期會有煩躁、情緒不好、全身發熱的表現, 三四天后除了嘴里多部位出現皰疹, 還會伴有廣泛的牙齦紅腫。 因為疼痛, 多數孩子哭鬧不安, 進食困難, 疼痛刺激導致口水增多后流出口腔, 病毒播散至唇部和皮膚, 所以也會在下巴和口周出現多個皰疹。
給孩子口腔內及時對癥用藥, 可以有效緩解疼痛。 盡量保證進食飲水, 適量補充維生素, 可幫助寶寶順利平穩地康復。
皰疹病毒通過空氣傳播,
如果在康復期間, 發熱在初期的三四天后仍反復波動, 或者寶寶精神狀態差, 還需要及時就醫隨診, 以免因為忽視其他的感染貽誤病情。 文/邵若蘅
(首都兒科研究所口腔科副主任醫師)
[責編: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