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能治療

對於糖尿病, 很多人都只知道多尿、多飲、多食、消瘦這“三多一少”症狀, 卻忽視了糖尿病所帶來的神經痛——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 據統計,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在糖尿病患者中發病率較高, 其發病率與糖尿病病程長短明顯相關, 糖尿病患病1年以內者其發病率在10%以下, 病程10年者發病率在50%以上, 病程20年者發病率高達90%以上, 而其中約有80%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正經受著神經痛的折磨。

為什麼糖尿病會引起神經痛呢?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 主要是由於糖代謝異常損傷周圍神經營養所致。

長期血糖增高, 會引起糖尿病患者血管狹窄硬化、神經營養不足以及代謝障礙, 導致神經可能發生變性, 使得感覺減退甚至喪失。

此外, 醛糖還原酶活性增強, 多元醇代謝異常, 細胞內山梨醇和果糖堆積, 細胞腫脹、肌醇消耗等使神經功能降低、神經受損, 這些都是發生DPN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神經痛會影響患者睡眠和情緒, 規律性疼痛讓人難以入睡, 長期睡眠障礙又會極度影響日常生活, 病人常覺得困倦和乏力, 繼而精神恍惚, 嚴重的還會出現失望、煩躁、焦慮、抑鬱等精神障礙。

糖尿病神經痛較隱秘, 早期症狀主要是感覺障礙, 因此, 簡單的手腳麻痹往往不會引起患者的注意。 但接下來, 患者的手掌、足部會有火燒樣疼痛、針刺樣疼痛,

或有麻木、蟲爬、發熱等異常感覺, 一般下肢較多見, 嚴重的會出現下肢關節病及潰瘍。

一般來說, 患者自己可以從身體感覺的異常來判斷糖尿病神經痛。 糖尿病患者的手指腳趾等部位如果出現蟲爬感、火燒感、針紮樣痛或是觸電等異常感覺, 尤其是這種異常的感覺呈“襪套”、“手套”狀分佈時, 就應提高警惕然而, 神經病變多是可防可治的。 血糖控制較好的糖友, 神經病變患病率明顯較小。 即使糖友神經已受損傷, 也有三大策略可以逆轉病情。 首先是病變早期即加強血糖管理, 不僅要將血糖控制在較低水準, 還要減少血糖波動。 其次是改善血液迴圈, 包括針對大血管及微血管應用降低血液黏稠度的藥物或抗血小板藥物,

必要時也可使用擴血管藥物。 最後是應用營養神經類藥物。

祖國醫學認為DPN屬於中醫“痿證”、“痹證”範疇, 消渴病久不愈, 耗傷津液, 津傷耗氣, 氣虛不能帥血, 血行不暢, 而致血絡瘀滯;氣血不能運行至四肢末端,筋脈失養而致本病。 屬本虛標實, 本虛是氣陰雙虧, 標實為血瘀。 總之, 本病病機為氣血陰陽虧虛, 因虛致瘀, 血瘀又是誘發和加快本病發展的病理基礎。

因此,益氣養陰, 活血化瘀, 改善血液迴圈是治療DPN的重要措施之一。 黃芪、玄參能益氣滋陰以治本, 清除燥熱以治標;太子參、葛根、黃連、蒼術、水蛭能補氣、生津、活血;山藥、丹參、絞股藍具有收健脾補肺、固腎益精、活血祛瘀、調脂降糖之效;冬葵果可利尿通淋,

通便利水以助蒼術除濕之力。 諸藥合用, 能益氣健脾, 養陰清熱以治本, 祛濕化痰, 活血通絡, 陰陽並調。 患者根據個人情況, 可遵醫囑選用通脈降糖膠囊, 它含有黃芪、丹參、絞股藍等成分, 對於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有一定的幫助。 ▲

(白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