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盛夏補陽防寒濕

起居規律 謹防寒濕

夏季人體心火旺, 肺氣衰, 人應晩睡早起, 順應自然, 保養陽氣。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夏三月夜臥早起, 無厭於日。 ”此時, 晚些入睡, 以順應自然陰氣的不足, 早些起床, 以順應陽氣的充盛。 在體育鍛煉時, 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晩天氣較涼爽, 空氣新鮮的地方進行。 尤其是老年人, 不宜做過分劇烈的運動, 更不可過激活動, 否則大汗淋漓, 汗出太過, 損傷陰氣, 也易損陽氣。
應睡好午覺。 由於夏天中午氣溫特別高, 晚上睡眠時間較短, 要適當午睡, 以恢復疲勞。 《素問·痿論》曰:“心主身之血脈”, “心主神明, 開竅於舌, 其面在華”。 午時稍睡一會, 宜於養心, 心經旺盛, 推動血液運行, 對養神、養氣、養筋, 使人體精力充沛。 夏月暑熱濕盛, 宜防暴曬降室溫, 但不可只圖一時之快, 過於避熱趨涼, 切不可在室外露宿, 臥居潮濕之處及坐冷石冷地。 因為夏季暑熱外蒸,
汗液大泄, 毛孔開放, 機體最易受風寒濕邪侵襲。 如果不注意調攝, 人體氣血虛弱, 再遇外邪侵襲, 很容易引起手足麻木不遂、面癱等病。 《養老奉親書》指出:“夏月天暑地熱, 若簷下過道, 穿隙破窗, 皆不可乘涼, 以防賊風中人。 ”在衣著方面, 由於夏天天熱多汗, 衣服要薄一些, 衣衫要勤洗勤換, 久穿濕衣、汗衣, 刺激皮膚, 會引起多種疾病。
飲食清淡 切勿貪涼 夏季的飲食宜多辛溫, 少苦寒, 節冷飲。 《養生鏡》中指出:“夏之一季是人悅精神之時, 此時心旺, 液化為水, 不問老少, 皆宜食暖物, 獨宿調養。 ”此時“心旺腎衰”, 是指陽氣旺而陰氣弱, 食暖物, 以助陽氣, 而顧護陰氣。 酷暑盛夏, 因出汗過多, 常感口渴, 所以適當用些冷飲而不過量, 可幫助體內散發熱量, 補充水分、鹽類與維生素, 起到清熱解暑的作用, 如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 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 但切忌因貪涼而暴食冷飲、冰塊、涼粉、冷粥及生冷瓜果等。
按中醫髒與腑之間的關係講:“腎無心之火則水寒, 心無腎之水則火熾。 心必得腎水以滋潤, 腎必得心火則以溫暖”, 從中不難看出心與腎之間的重要關係。 因此, 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 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 不可過食熱性食物, 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 以免損傷脾胃;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 以免化熱生風, 激發疔瘡之疾。 因此, 夏季養陽還要防範飲食不當。
而進食一些既能祛濕又能加強脾胃功能的苡米粥、藿香茶、綠豆粥、涼拌馬齒莧, 以清化濕熱, 清熱解毒。 適當出汗 茶飲祛穢 夏至以後, 氣候炎熱, 雨水多。 但外界環境濕度加大, 濕熱交蒸, 一則潮濕悶熱影響人體舒適感, 二則人體內部水濕不運,
阻遏氣機, 影響陽氣升發, 兩濕相加, 容易感受暑濕之邪而患病。 中醫認為, 濕為陰邪, 性黏膩、穢濁影響體內陽氣運行, 而人體產生“沉重”、“困倦”感覺。 所以, 要驅除夏季不適感, 即要養陽, 又要除濕。 有些人夏季生活, 追求清涼, 恣食生冷過度而損傷脾胃之氣。 脾喜燥而惡濕, 一旦脾胃功能被濕邪所阻遏, 而不能正常運行, 出現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不利、皮膚滲液、水腫、四肢不溫等症狀。 另外, 勿過度使用空調、電扇, 使人感受風寒, 而給人帶來健康的危害。 夏季人體開泄而汗出, 此時不要遏制汗液外出散發, 因此, 濕熱郁於體內, 人體就會出現四肢酸痛僵硬, 身體困倦, 精神萎靡不振等症狀。 其治療主要是芳香悅脾, 辟穢化濕。每天可用藿香、佩蘭各10克,滑石、焦大麥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飲用,有一定效果。 冬病夏治 調補陽氣 從小暑到立秋的一段時間,前後分為三伏,又稱“伏夏”,在這段時間內是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時候。根據《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春夏養陽”的原則,一些冬季常發的慢性病以皮一些陽虛陰寒內盛的疾患,如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支氣管哮喘、慢性腹瀉、虛寒性胃腹痛、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症,可以通過伏天的調養治療,使病情得以好轉、康復。其中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最宜此法,令人體陽氣充足,至冬季到來平安渡過,所以是治療冬病最佳時機。 敷貼療法:取白芥子20克,元胡15克,細辛12克,甘遂10克,共為細末,用鮮薑60克搗汁調糊,分別攤在6塊直徑約5釐米的油紙或塑膠薄膜上,貼在雙側肺俞、心俞、膈愈穴,或貼於雙側肺俞、百勞穴、膏肓穴上,然後再以膠布固定。一般4~6小時,如貼後局部燒灼疼痛,可提前取下;如局部微癢或有溫熱舒適感,可以多貼幾個小時。每伏貼一付,十天一換,每年三付。 隔薑灸法:用七星針在大椎穴、定喘穴、風門穴、肺兪、厥陰俞、心俞等穴上敲擊後,用鮮薑片貼在上述每個穴位上,再放上約大棗核大小的艾柱,隔薑燃熏,每穴灸3壯,每週3次,在三伏天共灸12次。暑天熱盛,腠理開泄,氣血最暢,隔薑灸可使艾薑的溫熱直透組織,促進血液迴圈,通經活絡,溫陽散寒以祛濕。 除此以外,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一些中成藥及滋補劑,對於一些體質虛弱,年老體衰及慢性病患者很有防治效果。故有“補在三伏”之諺語。也可根據病情需要,選服參芪片、胎盤片、固本丸、靈芝液、參苓白術散等藥物。
辟穢化濕。每天可用藿香、佩蘭各10克,滑石、焦大麥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飲用,有一定效果。 冬病夏治 調補陽氣 從小暑到立秋的一段時間,前後分為三伏,又稱“伏夏”,在這段時間內是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時候。根據《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春夏養陽”的原則,一些冬季常發的慢性病以皮一些陽虛陰寒內盛的疾患,如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支氣管哮喘、慢性腹瀉、虛寒性胃腹痛、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症,可以通過伏天的調養治療,使病情得以好轉、康復。其中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最宜此法,令人體陽氣充足,至冬季到來平安渡過,所以是治療冬病最佳時機。 敷貼療法:取白芥子20克,元胡15克,細辛12克,甘遂10克,共為細末,用鮮薑60克搗汁調糊,分別攤在6塊直徑約5釐米的油紙或塑膠薄膜上,貼在雙側肺俞、心俞、膈愈穴,或貼於雙側肺俞、百勞穴、膏肓穴上,然後再以膠布固定。一般4~6小時,如貼後局部燒灼疼痛,可提前取下;如局部微癢或有溫熱舒適感,可以多貼幾個小時。每伏貼一付,十天一換,每年三付。 隔薑灸法:用七星針在大椎穴、定喘穴、風門穴、肺兪、厥陰俞、心俞等穴上敲擊後,用鮮薑片貼在上述每個穴位上,再放上約大棗核大小的艾柱,隔薑燃熏,每穴灸3壯,每週3次,在三伏天共灸12次。暑天熱盛,腠理開泄,氣血最暢,隔薑灸可使艾薑的溫熱直透組織,促進血液迴圈,通經活絡,溫陽散寒以祛濕。 除此以外,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一些中成藥及滋補劑,對於一些體質虛弱,年老體衰及慢性病患者很有防治效果。故有“補在三伏”之諺語。也可根據病情需要,選服參芪片、胎盤片、固本丸、靈芝液、參苓白術散等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