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療腸胃病
艾灸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醫治療方法, 在如今的養生人士中, 也是用來調理身體的最主要方式之一。 艾灸除了可以對自己的身體進行調理之外, 還有這一定的治療疾病的功效, 比如說對於一些胃病患者而言, 如果能夠按照正確的方法來進行艾灸的話, 是可以達到很好的治療胃病的效果的!
西醫學認為其發病多與化學、物理性刺激及細菌、病毒等因素引起胃壁的炎性反應有關。 中醫學認為胃之胃脘痛多由過食生冷, 寒邪犯胃, 寒積于中, 陽氣被遏;或飲食不節, 中焦失運, 內蘊濕熱, 氣機阻滯;或憂思惱怒, 肝氣鬱結, 橫逆犯胃, 氣滯日久, 血行瘀阻, 瘀血內結, 不通則痛, 久痛傷胃絡等因致氣機不暢從而胃脘疼痛。 氣機運化失常, “不通則痛”是發病的核心。
取中脘穴、內關、足三裡穴。 令患者取舒適體位選准穴位後, 術者一手拇食中如持筆寫字狀, 將艾條點燃端對準穴位處(點燃端的艾頭與穴位處皮膚的距離約一寸左右),
方中內關穴歸手厥陰心包經, 為本經絡穴, 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 通于陰維脈, 有和胃降逆、寬胸理氣之功, 為治療情志失和、氣機阻滯所致胸、胃、腸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 對胃痛、噁心、嘔吐等胃腸症狀有確切的療效。 足三裡是胃經要穴, 具有補脾健胃、增強免疫功能、消除疲勞等保健作用, 刺激該穴後對因受寒或飲食所傷引起的胃痛可起到緩解或止痛的效果。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中指出“足三裡能通心腹脹, 善治胃中寒, 腸鳴並腹瀉, 腿脛膝腫脹酸, 傷寒瘦損, 氣蠱諸股。 ”中脘別名上紀、太倉、胃脘, 屬任脈, 為任脈、手太陽與少陽、足陽明之會;胃之募穴, 八會穴之腑會。 穴位下正好是胃體中部, 功能調理脾胃, 化濕降逆。 艾條溫和灸三穴協同起到疏肝理氣、溫胃散寒、調中降逆、調補脾氣、健中和腸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