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橘皮竹茹湯的功效與作用

所有的藥物都要瞭解它的注意事項和適用人群後, 才可以進行服用。 對於中藥方劑橘皮竹茹湯來說也是一樣, 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別名】 竹茹湯(《醫學入門》卷七)、陳皮湯(《證治準繩·類方》卷五)

【處方】 橘皮12克 竹茹12克 大棗5枚 生薑9克 甘草6克 人參3克

【功能主治】 理氣降逆, 益胃清熱。 治久病體弱或吐下後胃虛有熱, 氣逆不降, 呃逆或嘔吐, 舌嫩紅, 脈虛數。

【用法用量】 上藥六味, 以水一升, 煮取300毫升, 溫服100毫升, 日三次服。

【摘錄】 《金匱要略》卷中

【拼音名】 Jú Pí Zhú Rú Tāng

【處方】 赤茯苓(去皮)橘皮(去白)枇杷葉(拭去毛)麥門冬(去心)青竹茹 半夏(湯洗7次)各30克 人參 甘草(炙)各15克

【制法】 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 降逆止嘔, 和胃清熱。 治胃熱多渴, 嘔噦不食。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 用水220毫升, 加生薑5片, 煎至160毫升,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摘錄】 《重訂嚴氏濟生方》

【別名】 麥門冬竹茹湯

【處方】 赤茯苓(去皮)1兩, 橘皮(去白)1兩, 枇杷葉(拭去毛)1兩, 麥門冬(去心)1兩, 青竹茹1兩, 半夏(湯洗7次)1兩, 人參半兩, 甘草(炙)半兩。

【功能主治】 胃熱多渴, 嘔噦不食。 體強新病, 未經苦寒攻下, 或誤投熱藥滯藥, 脈見洪數滑實, 呃逆聲重相連者。

【用法用量】 麥門冬竹茹湯(《醫統》卷二十七)。

【各家論述】 《醫方集解》:此足陽明藥也。 胃火上沖, 肝膽之火助之, 肺金之氣不得下降, 故嘔。 竹茹、枇杷葉、麥門冬皆能清肺而和胃, 肺金清則肝氣亦平矣;二陳所以散逆氣;赤茯苓所以降心火;生薑嘔家之聖藥;久病虛羸,

故以人參、甘草、大棗扶其胃氣也。

【摘錄】 《濟生》卷二

【處方】 竹茹、麥冬、建曲、鮮斛、炙草、橘紅、沙參、穀芽、茯苓、杷葉。

【功能主治】 麻疹胃虛羸瘦, 嘔逆不已。

【用法用量】 加生薑, 水煎服。

【摘錄】 《麻症集成》卷四

【別名】 竹茹湯、陳皮湯、竹茹橘皮湯

【處方】 橘皮2斤, 竹茹2升, 大棗30枚, 生薑半斤, 甘草5兩, 人參1兩。

【功能主治】 傷寒病後虛羸, 噦逆不已;或吐利後, 胃虛膈熱呃逆;或產後呃逆;或四時傷風咳逆。

【用法用量】 竹茹湯(《醫學入門》卷七)、陳皮湯(《醫學綱目》卷十六)、竹茹橘皮湯(《中國醫學大辭典》)。 本方方名, 《醫學綱目》引作“陳皮竹茹湯”。

【各家論述】 1.《醫方考》:橘皮平其氣, 竹茹清其熱, 甘草和其逆, 人參補其虛, 生薑正其胃, 大棗益其脾。

【臨床應用】 呃逆:林某,

男, 34歲。 呃逆已十餘年, 時好時壞, 經常發作, 曾經治療無效。 此次發作加劇, 呃逆頻發, 噁心吐涎, 口渴, 上腹部疼痛, 大便秘結, 小溲短赤, 脈弦, 舌質紅苔黃濁。 西醫診斷為神經性呃逆, 中醫診為木土不和, 肝陽有餘, 胃陰不足, 肝胃火逆而致呃。 以橘皮竹茹東加減:橘皮4.5g, 竹茹9g, 玉竹9g, 麥冬6g, 炙草3g, 石斛9g, 大棗3枚, 生薑3片, 柿蒂4.5g。 二診, 呃逆已減, 晚能入眠, 胸前痞悶。 前方去大棗、柿蒂, 加生梔子、豆豉除胸脘痞悶, 蔻仁寬中理氣, 連翹清熱散結。 三診, 呃逆已止, 諸症亦瘥, 惟心中灼熱, 脈稍轉緩, 舌苔微黃。 前方倍石斛以養胃陰, 加知母滋陰清熱瀉火。 連服三劑, 痊癒出院。 四個月後追訪未再發作。

【摘錄】 《金匱》卷中

【處方】 陳皮(去白)3分, 人參2錢, 甘草(炙)1錢,

竹茹1錢, 柿蒂1錢, 丁香5分。

【功能主治】 因吐利後, 胃虛膈熱而呃逆者。

【用法用量】 上銼1劑。 加生薑5片, 大棗2枚, 水煎, 溫服。

【摘錄】 《壽世保元》卷三

【處方】 橘紅2錢, 竹茹3錢, 生薑1錢, 柿蒂7個, 人參1錢, 黃連1錢。

【功能主治】 潰瘍, 胃火上逆氣沖, 以致時時呃逆, 身熱煩渴, 口幹唇焦, 此熱呃也。

【用法用量】 水2鐘, 煎8分, 空心溫服。

【摘錄】 《金鑒》卷六十二

【處方】 橘皮2兩, 竹茹1升, 甘草2兩(炙), 人參半兩, 半夏1兩(湯洗)。

【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噦逆, 呃逆, 妊娠惡阻。

【用法用量】 每服5錢, 加生薑6片, 大棗1枚, 以水2大盞, 煎至1盞, 去滓溫服, 日3次。

【摘錄】 《活人書》卷十六

看完了上面的介紹我們瞭解到, 橘皮竹茹湯的正確飲用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才可以起到更好的滋補保健功效, 所以在生活當中大家對於方劑的選擇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這樣子才可以更好的發揮它帶來的保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