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知名企業醫藥代表爆料:藥品暴利,誰拿走的最多

在中國, 藥價虛高早已不是秘密, 但高到什麼程度, 並非人人清楚。 11月13日, 中央電視臺《每週品質報告》播出的一期節目將這一問題赤裸裸地展現在公眾面前:一支出廠價僅8分錢的注射液,

到了大醫院竟賣到7.39元, 價格增長了9137%!

巨大的價格差異讓消費者為之震驚, 也促生了很多疑問:藥價是怎麼定的?藥價瘋狂的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

藥品進醫院有幾個環節

要想瞭解這麼高的利潤都流向了哪裡, 必須先弄清楚藥品從出廠到患者手中都經過了哪些環節。 在一家知名藥企當了4年醫藥代表的楊先生告訴《生命時報》記者, 藥品在出廠後通常要經過代理商才能進入醫院。 一級代理商可直接從廠家提貨, 配發給二、三級代理商, 再由其為醫院供貨, 這中間可能要經過3—4個環節, 各級代理商都會層層加碼, 但最終, 一級和二級代理商的利潤平均不超過20%。

藥品從藥廠出去後,

最花錢的地方是從代理商到醫院, 從醫院到患者這兩個環節。 中間可能產生的費用有招標、藥品進醫院需要打通的關係、醫生的回扣、醫藥代表的提成以及醫院的回扣。

藥價“水分”出在哪兒

醫院藥品的零售價由兩個因素決定, 即“最高零售價”和“省級中標價”。 藥品出廠後, 廠家要先核算藥品成本, 包括生產成本, 如原材料、員工工資、水電費等製造費用, 以及中間費用, 比如管理費、財務費、銷售費、廣告費等。 成本算出後, 廠家報到國家發改委物價司或各地物價部門, 由其根據申報成本及市場實際情況, 確定一個“最高零售價”。 然後, 由各省的衛生廳主持招標, 產生一個“省級中標價”, 在“中標價”的基礎上順加15%, 形成“醫院零售價”。

這15%的加成, 就是留給醫院的利潤。 不管是中標價, 還是醫院零售價, 都不得高於物價部門確定的“最高零售價”, 這也是“最高零售價”存在的意義。

通常在成本核算中, 原材料等費用“水分”不大, 但管理費、銷售費和廣告費等會存在“貓膩”。 據央視報導, 一家公司生產的一種治療婦科病的常用藥出廠價為7元, 中標價高達56元, 雖然這種藥品的中間利潤超過了800%, 但藥廠也就掙1塊錢左右, 從7元到56元之間的差價49元基本被分攤給醫藥代表、醫藥公司、醫院和醫生。

楊先生透露, 這部分利潤中, 20%—50%是醫生回扣, 醫藥代表的提成占10%左右, 醫藥公司利潤10%—30%, 剩下的為投標和進醫院產生的費用。 “以蘇州為例, 一種口服抗生素進鄉鎮醫院需要1000—3000元,

市級醫院可能需要5000—50000元, 這些費用都會平攤到藥品上, 而且醫院級別越高, 需要打通各個環節的價錢就越貴, 這也是為什麼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醫院藥價高的原因。 ”

“不同藥品利潤差別很大, 比如江中健胃消食片等非處方藥, 可能從藥廠到患者價格差不到1元, 但輸液和注射類及口服抗生素容易加入患者處方, 有較大銷售量, 此類藥品利潤也是醫院裡比較大的。 ”

制度是根本原因

在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朱恒鵬看來, 導致藥價暴利主要有兩個深層次的原因, 一是公立醫院壟斷。 我國大多數醫院都是公立的, 80%的藥品都是處方藥, 需要經過醫院和醫生的手才能買到, 因此藥價會普遍偏高。 二是醫生的勞動價值太低,

不得不通過拿藥品回扣的方式來“養家糊口”。 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一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目前各級政府給公立醫院的錢, 只占醫院運營所需費用的10%左右, 剩下的90%要靠醫院自己想辦法, 這勢必導致“院長必須帶著醫生去掙錢, 不然就要餓死。 ”

藥價過高已成為醫改的重中之重。 朱恒鵬指出, 首先政府應該放寬投資環境, 大力發展民營醫院、私立醫院, 讓其充分競爭。 其次, 政府應該加大對公立醫院的投入。 第三, 醫生應有合理、正當的高收入。 如果在香港, 一個商學院學生和醫學院學生同時畢業, 前者月收入1萬港元, 後者收入至少3萬港元, 一些大牌醫生的月薪可達到20萬或30萬港元, 這種情況下, 誰還會再利用多開藥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