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子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唐本草》
【拼音名】Xiānɡ Sī Zǐ
【別名】紅豆(《王右丞集》), 雲南豆子(《增訂偽藥條辨》), 紅漆豆(《現代實用中藥》), 相思豆、雞母珠、難丹真珠、八重山珊瑚(《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 觀音子、鬼眼子(《南寧市藥物志》), 鴛鴦豆(《中藥材手冊》), 土甘草豆(《藥材學》), 郎君豆(《廣東中藥》)。
【來源】為豆科植物相思子的種子。 夏、秋季分批摘取成熟果莢, 曬乾。 打出種子, 除淨雜質後再曬乾。
【性味】
辛苦, 平, 有毒。
①《本草拾遺》:辛, 有小毒。
②《綱目》:苦, 平, 有小毒。
③《陸川本草》:辛甘, 有小毒。
【功能主治】
①《本草拾遺》:通九竅, 治心腹氣。 止熱悶頭痛, 風痰。 殺腹藏及皮膚內一切蟲。
②《現代實用中藥》:治皮膚病疥瘡、頑癬等,
【用法用量】不宜內服, 以防中毒。 外用:搗爛塗敷患處。
【附方】治瘴寒熱:相思子十四枚。 水研服, 取吐。 (《千金方》)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