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負擔在哪?
據調查發現大學生的心理負擔社會交往上升到第一位, 其次是情感、學習問題。
來自本市某高校心理諮詢中心去年下半年對2639名大一新生的思想、心理健康狀況的測試分析, 表明:在一年內有自殺傾向的達65人, 占2.4%, 測試異常人數高達196人, 占7.4%, 對“至今你覺得心理健康方面有問題嗎”做出肯定選擇的有800人, 占到29%。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
如今的大學生呈現出的心理問題增多, 且在重要性的次序上也發生了變化。 情感、社會交往和學習是老一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上的重要程度分列前三位, 現在的前三位仍是這些問題,
經過這幾年的連續的跟蹤調查, 中心老師發現, 目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突出表現在幾個方面:
自我意識的模糊與困惑:我怎麼處處不如人調查中21%的學生對如何發揮自己的優點和克服缺點感到迷茫、有一部分學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藝、能力較強的同學,
環境改變與心理適應障礙:大學不是人間天堂調查中42%的學生反映,
人際交往困難:想要交往又怕交往調查中一半以上的學生有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 有些學生表現為人際敏感, 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 經常發生一些摩擦、衝突和情感損傷, 這一切難免引起一部分學生的孤獨感, 從而產生壓抑和焦慮:有些學生表現為人際交往心理障礙。
畢業時的心理危機也要提前預防“如果從頭來過, 我一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吉梅老師稱, 其實, 畢業班學生的心理壓力要比低年級學生大好多。 自我儲備(包括知識儲備、能力儲備等)的缺乏, 對就業品質的期待, 成了畢業生最大的心病, 由此使他們情緒上產生焦慮、自卑而失去安全感,
由於缺乏科學的指導, 許多畢業生在擇業的時候存在很強的盲目性、隨機性和從眾性。 許多學生在畢業前擁有許多“證書”, 但卻得不到用人單位的青睞, 以至在就業競技場上迷失了方向。
對於這些因為就業引起的心理健康問題, 吉老師認為, 職業生涯規劃應該從新生開始。 現在學校的就業指導課很多都是到臨畢業的時候才開設的, 內容也大多是如何製作簡歷, 如何去應聘等求職的指導, 這種“臨時抱佛腳”的做法往往收效甚微。 如果將大一作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站, 那麼在新生入學的時候, 一進校就可以根據個人特點和強項以及個人目標和現狀的差距,全面瞭解自己,重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塑造充實的自我,增強職業競爭力。這樣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在校學習生活“前鬆後緊”的局面。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對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較高,據瞭解,目前多數高校已均初步建立了三級心理保健網路,在各系設立心理輔導員,班級設立了心理互助員,並劃撥專項經費對各類專兼職人員進行專業訓練。
一進校就可以根據個人特點和強項以及個人目標和現狀的差距,全面瞭解自己,重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塑造充實的自我,增強職業競爭力。這樣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在校學習生活“前鬆後緊”的局面。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對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較高,據瞭解,目前多數高校已均初步建立了三級心理保健網路,在各系設立心理輔導員,班級設立了心理互助員,並劃撥專項經費對各類專兼職人員進行專業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