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這些小疙瘩莫“一切了之”
7月4日是國際肉瘤宣傳日。 相比乳腺癌、肺癌、肝癌等常見高發腫瘤, 肉瘤是一種“小眾”腫瘤。 據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骨軟組織外科副主任陳勇介紹, 軟組織肉瘤的發病率僅占所有惡性腫瘤的1%。 作為普通民眾, 或許有些人都沒有聽說過這個腫瘤中的“稀罕者”。
事實上, 肉瘤發病時的早期信號一般是出現在四肢、軀幹及體表的“小疙瘩”。 聽到這裡, 可能你會輕易地將“小疙瘩”和肉瘤劃上等號。 其實並不然, 很多人身上的“小疙瘩”一般都是皮下脂肪瘤或腱鞘囊腫等良性疾病。 而肉瘤一般在體積上比良性疾病大,
早發現對於肉瘤較為關鍵。 專家建議, 對於體表外的“小疙瘩”要留一個“心眼”, 另外一年一度的體檢也是極為關鍵。 一般小於5cm的腹膜後肉瘤在腹部B超下就能被“俘獲”, 此時及時施治將顯著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在發現肢體腫塊時, 很多人會選擇“眼不見為淨”, 認為到小診所做個門診手術直接切除就可以“萬事大吉”了。 其實這種“未取得病理就切除腫塊”的做法, 極有可能留下復發轉移的隱患。 陳勇表示, 目前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骨軟組織外科的肉瘤術後復發率與美國最好的安德森腫瘤診治中心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