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馬雹兒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救荒本草》

【拼音名】Mǎ Báo ér

【英文名】Indian Zehneria Herb, Herb of Indian Zehneria

【別名】老鼠擔冬瓜、野苦瓜、扣子草、玉鈕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馬BAO兒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lothria indica Lour.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 挖塊根, 去泥及細根, 洗淨, 切厚片;莖葉切碎,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馬BAO兒, 攀緣或平臥草本。 塊根薯狀。 莖枝纖細, 有棱溝, 無毛。 卷鬚不分枝。 葉柄細, 長2.5-3.5cm, 葉片膜質, 多形, 三角狀卵形、卵狀心形或戟形, 興發裂或3-5淺裂, 長3-5cm, 寬2-4cm, 上面深綠色, 脈上極短的柔毛, 背面淡綠色, 無毛, 先端渭尖或稀短漸尖, 基部彎缺半圓形, 邊緣微波狀或有疏齒, 脈掌狀。 雌雄同株;雄花單生或稀2-3朵生於短的總狀花序上,

花序梗纖細, 極短, 花梗絲狀, 花萼寬鐘形, 萼齒5, 花冠5裂, 淡黃色, 有極短的柔毛, 雄蕊3, 2枚2室, 1枚1室, 有時全部2室;雌花在與雄花同一葉腋內單生或雙生, 子房狹卵形, 有疣狀凸起, 花柱短, 柱頭3裂, 退化雄蕊腺體狀。 果實長圓形或狹卵形, 兩端鈍, 外面無毛, 長1-1.5cm, 寬0.5-0.8cm, 成熟後橘紅色或紅色。 種子灰白色, 卵形, 基部稍變狹, 邊緣不明顯。 花期4-7月, 果期7-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常生於林中陰濕處及路旁、田邊及灌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性狀】性狀鑒別, 塊根呈薯狀, 表面圭黃色至棕黃色。 切面粉白色至黃白色, 粉性;質堅脆, 易折斷。 莖纖細扭曲, 暗綠色或灰白色, 有細縱棱。

鄭須細絲狀。 單葉互生, 皺縮, 捲曲, 多破碎, 完整葉呈三角狀卵形或心形, 上表面綠色, 密佈灰折色小凸點, 下表面灰綠色, 葉脈明顯。 氣微, 味微澀。

【性味】味甘;苦;性涼

【歸經】肺;肝;脾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化痰利尿。 主癰瘡癤腫;痰核瘰鬁;咽喉腫痛;痄腮;石淋;小便不利;皮膚濕疹;目赤黃疸;痔瘺;脫肛;外傷出血;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g, 外用:適量, 搗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治魚口便毒, 為洗藥。

2.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消腫拔毒, 除痰散結, 清肝利水。 治癰瘡癤腫, 皮膚濕疹, 咽喉腫痛, 腮腺炎, 尿路感染、結石, 急性結膜炎, 小兒疳積。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