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朋友圈曬娃”又遭diss “酸甜”都是“別人家的娃”

我要拉黑“炫娃狂”

“終于開學了, 可算清靜了。 ”北京六年級家長張蓉說。

這個寒假, 因為家里有事, 張蓉取消了帶孩子出門旅游的計劃。 結果, 她竟然說自己“被朋友圈的花式‘曬娃’虐了整整一個寒假。 ”寒假剛開始朋友圈凈是曬孩子成績、名次的, 還有曬孩子三好學生文明學生的稱號的……這一波剛剛結束, 出去旅游的又開始曬了, 有曬美國西海岸自駕的、有曬北海道看雪的、有曬夏威夷散步的……眼見著要開學了, 又有人開始曬娃在培訓班刻苦學習了。 “看著別人豐富多彩的假期生活既覺得自己渣:沒能給孩子安排好假期;又覺得孩子渣:怎么樣樣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張蓉說。

朋友圈幾乎成了現代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很多人在朋友圈記錄和分享著自己的生活, 這無可厚非, 一個開放的平臺“你分享”“我圍觀”, 就在這一次次的角色互換中, 現代人完成了社交。

但是, 當分享變成了有著炫耀意味的“曬”的時候, 則會引來反感。

尤其是這一代以70后、80后為主的家長, 他們自身受過良好的教育, 育兒過程又趕上了教育理念“井噴”地出現, 被眾多教育理論“武裝到牙齒”。 他們在孩子身上進行各種嘗試, 試圖培養出比自己更優秀的孩子, 這一切使得這些家長變得更加敏感, 因此, 當分享變成炫耀時, 矛盾便產生了。

近日,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認真“圍觀”了幾場“曬娃”,

當我們用探尋的態度把目光聚焦到“曬”與“被曬”的家長身上時, 你便能在熱熱鬧鬧的朋友圈背后體會到或酸或苦的五味雜陳, 同時也能深深地感到由曬娃激起的眾多情緒中, 除了祝福與羨慕外更有濃濃的焦慮。

“甜”到“酸” 都是妥妥的“別人家的娃”

如果非要給朋友圈曬娃做個分類的話, 孩子上學前和上學后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上學前, 家長曬的比較多的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一幅畫、一句話透露出的都是家長的喜悅和感動, 圍觀的也都真心點贊, 哪怕是一個眼神也能瞬間萌化一群看客。 這時候的朋友圈充滿了祥和的“甜”味。

但是, 孩子一旦上了學, 再曬娃, 就復雜多了。

春節前,

杜先生在朋友圈里隨手拍了幾張兒子閱讀的照片, 各種姿勢的都有, 有站著的、有蹲著的, 還有“葛優癱”的, “我當時就覺得孩子平時在學校總是規規矩矩地坐著, 放假了終于放松了, 連看個書都能擺出好多種姿勢。 ”

沒想到, 其中一張照片中正好拍到了孩子床頭墻上貼著的幾張獎狀, 結果, “好友”列表中的家長們一下子被刺激到了, 評論區里到處都是“別人家的孩子”“牛娃”“一墻的獎狀”等字眼。

杜先生本來是想用兒子的“花式”姿勢記錄幽默瞬間, 而圖片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隨時隨地閱讀”和貼滿墻的獎狀則成了“別人家孩子”的標配。

可能就是這種“不經意間”間流露出來的信息最具有殺傷力, 評論區“甜”中泛起了“酸”。

都說“別人家的孩子”是每個孩子最大的“敵人”,

每個家長最大的“武器”。 但其實在朋友圈構成的線上生活中, 這個武器首先傷害的是家長。

“我已經有好幾次沖動想關閉自己的朋友圈了。 ”北京家長任敏說。

任敏有一個剛上小學的兒子, 兒子本來就是慢熱型的, 再加上任敏夫婦淡然的性格, 讓兒子比同齡的很多孩子過得更加輕松自在, 但同時, 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適應期有些漫長。

好幾次, 學校老師把任敏找到學校, 把班上其他同學的作業與任敏的兒子一起擺出來, 讓任敏看到自己孩子與其他孩子的差距, “我也著急, 但是我知道兒子的特點, 他挺努力的, 每次作業都很認真, 有不少次作業不合格的原因是他使橡皮用力過猛,

把紙擦破了。 再加上他是個求知欲很強的孩子, 對什么事情都充滿好奇心, 我相信他能學好, 可能就是慢一點兒。 ”任敏說。

但最近, 任敏有些不淡定了。

任敏兩個好友的孩子跟自己兒子年齡相仿, 也都上小學一年級。 一個曬兒子彈琴過6級的視頻, 另一個就曬出女兒在新加坡舞蹈比賽拿獎的場景;一個曬出女兒發著燒還在床上讀埃隆·馬斯克的傳記, 另一個就曬出兒子剛解出的奧數題……大概是作息時間相仿, 任敏發現, 越是自己剛為輔導兒子筋疲力盡而想上網放松一下時, 就越能看到這兩個朋友“曬娃”“比娃”。

都說孩子的成長要靜等花開, “但是這些‘曬娃’的仿佛就在告訴你:身邊的每一朵花都已經盛開了, 唯獨你那朵還沒有開。

”任敏說。

任敏想關閉朋友圈, 有的人則想“扳回一局”, 千方百計找到自己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大張旗鼓地也在朋友圈里“曬”出來。

“現在的朋友圈給大家提供了一種信息化時代的人際交往方式。 ”中國兒童中心的張玲玲老師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的電話采訪時說。 雖然人們的社交方式絕不僅有線上這一種, 但是因為朋友圈隨時隨地都能出現, 而使得人們誤以為這就是我們生活的全部“真相”了。

就這樣, 在現實生活中本還“錯落有致”的“小花”們, 在朋友圈里朵朵盛開了。

家長還能淡定嗎?

“樂”到“苦” 故意炫耀招致“群起而攻”

應該說大多數在朋友圈里“曬娃”的家長并不是為了炫耀, 或者至少不單純為了炫耀。

不過, 在一些特定的家長群里,有些人就顯得有些肆無忌憚了。

鄧申的孩子現在上初二,他在孩子小學時組建了有六七個家長的一個小群,“不僅方便我們交流,也方便組織孩子們外出游玩”。

自從上了中學,孩子們進入了不同的中學,玩的機會不多了。不過群里依然熱鬧,家長們在群里分享各自孩子所在學校的課程進度、不錯的學習經驗、各種渠道打聽來的“小道消息”……

不過這種和諧在孩子們入中學一個月之后被打破了。

一位家長突然把自己孩子剛剛結束的一次階段性考試的分科成績、總成績及班級、年級名次發進了群里。成績真的不錯,不僅幾乎每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而且排名也相當漂亮:班里第一、年級第十。

群里一下子沸騰了,大家紛紛祝賀,并向這位家長請教教育經驗。

不過,接下來的一幕就顯得有些尷尬了。這位家長突然@了群中一位家長,讓他也亮一亮孩子的成績,這位被“圈”的家長委婉地推脫了幾次,依然拗不過,只好也把自己家孩子的成績曬了出來。緊接著,這位家長又@了另外一位家長……

“不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鄧申說,其他家長也有相同的看法,不過大家礙于面子,群里還算相安無事。

一個月之后,這位家長又把孩子的成績扔進了群里,孩子的成績依然傲人。這次,家長們的祝賀不那么真誠了。

自此之后,鄧申組建的這個群不再熱鬧了,成了那位家長每月一次的炫耀場。

一次炫耀是炫耀,兩次就變成了故意炫耀,三次則變成了“拉仇恨”……終于,在初一年級的那個期末,鄧申在眾位家長的一致要求下,把炫耀狂人“踢”出了群。

家長用孩子的成功證明自己 對孩子是一種傷害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基于兒童表現的父母自尊’,是指父母把孩子的表現作為評價自己的一個關鍵指標。”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現就職于首都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的孫麗萍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電話采訪時說。有的家長把孩子取得的進步、獲得的成功(比如考試成績好)看作自己的成功,而如果孩子成績不好或者退步了,家長就認為自己失敗了。這表現出了家長的不成熟、不自信與不自知。

“如果是家長模糊了自己和孩子的邊界,那么他很容易就認為孩子也是我,我就是孩子,那么他就會將曬孩子看作證明自我價值的一種方式。”張玲玲老師說。

然而,當眾多家長都用“曬孩子”來體現自己的價值時,孩子變成了犧牲品,家長越想成功,孩子就會越辛苦,他們成了裝點家長價值的附屬品,那么自身的價值便被忽視了。

那么怎么辦呢?

“千萬不能做懶惰的家長。”孫麗萍說。家長首先要做好自己,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要認真、勤奮、努力。

家長“做好自己”,當然要擺正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系。不僅認識到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與父母慢慢分離的過程。“同時也要意識到自己也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也有自己完整的一生,也要把自己的生活過得有意義,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孫麗萍說。

當父母能意識到這一點后,不僅能客觀地看待自己也能客觀地看待孩子,不會過度“關注”孩子、過分地“曬娃”,也不會因為別人孩子的優秀而“慌了手腳”,把自己的孩子看得“啥也不是”。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樊未晨 實習生 徐司羿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在一些特定的家長群里,有些人就顯得有些肆無忌憚了。

鄧申的孩子現在上初二,他在孩子小學時組建了有六七個家長的一個小群,“不僅方便我們交流,也方便組織孩子們外出游玩”。

自從上了中學,孩子們進入了不同的中學,玩的機會不多了。不過群里依然熱鬧,家長們在群里分享各自孩子所在學校的課程進度、不錯的學習經驗、各種渠道打聽來的“小道消息”……

不過這種和諧在孩子們入中學一個月之后被打破了。

一位家長突然把自己孩子剛剛結束的一次階段性考試的分科成績、總成績及班級、年級名次發進了群里。成績真的不錯,不僅幾乎每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而且排名也相當漂亮:班里第一、年級第十。

群里一下子沸騰了,大家紛紛祝賀,并向這位家長請教教育經驗。

不過,接下來的一幕就顯得有些尷尬了。這位家長突然@了群中一位家長,讓他也亮一亮孩子的成績,這位被“圈”的家長委婉地推脫了幾次,依然拗不過,只好也把自己家孩子的成績曬了出來。緊接著,這位家長又@了另外一位家長……

“不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鄧申說,其他家長也有相同的看法,不過大家礙于面子,群里還算相安無事。

一個月之后,這位家長又把孩子的成績扔進了群里,孩子的成績依然傲人。這次,家長們的祝賀不那么真誠了。

自此之后,鄧申組建的這個群不再熱鬧了,成了那位家長每月一次的炫耀場。

一次炫耀是炫耀,兩次就變成了故意炫耀,三次則變成了“拉仇恨”……終于,在初一年級的那個期末,鄧申在眾位家長的一致要求下,把炫耀狂人“踢”出了群。

家長用孩子的成功證明自己 對孩子是一種傷害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基于兒童表現的父母自尊’,是指父母把孩子的表現作為評價自己的一個關鍵指標。”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現就職于首都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的孫麗萍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電話采訪時說。有的家長把孩子取得的進步、獲得的成功(比如考試成績好)看作自己的成功,而如果孩子成績不好或者退步了,家長就認為自己失敗了。這表現出了家長的不成熟、不自信與不自知。

“如果是家長模糊了自己和孩子的邊界,那么他很容易就認為孩子也是我,我就是孩子,那么他就會將曬孩子看作證明自我價值的一種方式。”張玲玲老師說。

然而,當眾多家長都用“曬孩子”來體現自己的價值時,孩子變成了犧牲品,家長越想成功,孩子就會越辛苦,他們成了裝點家長價值的附屬品,那么自身的價值便被忽視了。

那么怎么辦呢?

“千萬不能做懶惰的家長。”孫麗萍說。家長首先要做好自己,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要認真、勤奮、努力。

家長“做好自己”,當然要擺正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系。不僅認識到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與父母慢慢分離的過程。“同時也要意識到自己也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也有自己完整的一生,也要把自己的生活過得有意義,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孫麗萍說。

當父母能意識到這一點后,不僅能客觀地看待自己也能客觀地看待孩子,不會過度“關注”孩子、過分地“曬娃”,也不會因為別人孩子的優秀而“慌了手腳”,把自己的孩子看得“啥也不是”。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樊未晨 實習生 徐司羿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