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音樂養生治療疾病 你不知道的奧妙

音樂具有精神效應、聯想效應和心身效應, 是調節精神心理狀態的最佳手段之一。 音樂的節奏、力度、旋律、和聲, 可以不同程度地影響人的精神心理活動。 特別是與人的生理節奏合拍, 令五臟中和清安、氣爽神清的樂曲, 可對身心起到很好的養生保健作用。

陰陽之音調整機體平衡

音樂與人的心理、生理有著密切的聯繫。 《黃帝內經》記載:“肝屬木, 在音為角, 在志為怒;心屬火, 在音為徵, 在志為喜;脾屬土, 在音為宮, 在志為思;肺屬金, 在音為商, 在志為憂;腎屬水, 在音為羽, 在志為恐。 ”角、徵、宮、商、羽五音稱為“天五行”。

根據陰陽五行理論, 古人把五音與人的五臟和五志有機地聯繫在一起, 即五音配五臟, 五臟配五行, 五行配五志。 按此理論產生的音樂療法為“五音療法”。

中醫認為, 自然界有陰陽, 人體有陰陽, 音樂有也陰陽。 如高音為陽, 低音為陰;大調為陽, 小調為陰;強為陽, 弱為陰;剛為陽, 柔為陰;金革之聲為陽, 絲竹之聲為陰。 古人將古琴、古箏、竹笛、竹簫等樂器與五音對應, 即“琴羽、箏商、簫角、笛徵宮”, 五個調式分別代表五行, 對應五臟;每個調式分為陽韻和陰韻兩個部分, 陽韻用於補益髒虛, 陰韻用於清瀉髒實, 以調整人體陰陽的偏盛與偏衰。 據文獻記載, 宋代名家歐陽修通過學琴, 治好了抑鬱症和手指運動功能障礙。

臨床研究發現, 通過特定的音樂頻率、節奏產生的聲波,

能與人體組織細胞發生共振, 放鬆人類的神經系統, 促進人體新陳代謝, 調整由於疾病、壓力而產生的機能失調。 因為這種醫學原理, 音樂治療被廣泛運用於失眠、頭痛、心悸、焦慮、憂鬱等疾病。

中和之美調和情志平衡

在電視劇《金婚風雨情》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女主人公舒曼為了想要一個健康孩子, 在與丈夫同房前特意放上一曲《舒伯特小夜曲》。 說明音樂對人的意念和情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中醫學早已從整體理論中認識到, 人的各種情志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具有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約的動態關係。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 悲勝怒;喜傷心, 恐勝喜;思傷脾, 怒勝思;憂傷肺, 喜勝憂;恐傷腎,

思勝恐。 ”當某種情緒過甚而致發病時, 可以用另一種“相勝”的情志來“轉移”、“制約”或“平衡”它, 從而使過度的情緒得以調和與平復。

中國音樂強調“中和之美”, 強調和諧、自然, 不追求強烈。 它能平衡人們的身心, 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 另外, 中國音樂表達朦朧、超越的藝術意境, 與人類精神心理世界緊密相聯, 而其中音樂與情緒的相關性比較容易把握, 可以成為與現代醫學和現代音樂治療學之間溝通的重要銜接點之一。 如針對亞健康, 可以開發不同的慢性疲勞調理音樂、失眠調理音樂、健康背景音樂等, 加上音樂治療的多元化、規範化等系統調理模式, 誘導不同類型患者進入音樂意境, 使他們從膚淺的感官欣賞昇華到理智的高層次欣賞,

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和效果。

天籟之聲調解個體差異

音樂養生, 中醫也講究順應自然和辨證論治, 不同季節、不同時段、不同人群、不同體質, 選擇的音樂也各有不同。

春季, 五音為角調, 對應五臟是肝。 時逢春風和暖、陽光明媚之際, 患有眩暈耳鳴、肢體麻木、情志抑鬱之人, 聽一曲積極向上的陽韻音樂, 如《喜洋洋》、《步步高》、等, 可補益肝腎、散寒解鬱;春季也有雨冷風急、春寒料峭之時, 患有頭昏腦漲、煩躁易怒、失眠多夢之人, 可聽悲情傷感的陰韻音樂, 如《嘎達梅林》、《二泉映月》等有傾瀉肝火、平肝潛陽的功效。

臨床研究發現, 肝陽上亢類型高血壓病人容易發怒, 給予有商調式或悲傷色彩較濃的音樂聆聽, 有制約憤怒和穩定血壓的良好作用,

比較其他類型音樂差異顯著。

中國古典音樂演奏出每一個調式, 均選用一種樂器主奏, 如冬季為羽調, 對應是腎, 主要樂器為琴。 雖形態至簡, 但氣韻至深, 婉轉、沉靜、悠揚的音波可直入五臟, 振動其氣機, 疏導其瘀滯, 伐其有餘而補其不足。 餘瑾說, 多聽音樂、鑒賞音樂, 不僅是一種生活調劑, 還是一味良藥。 如果在清靜整潔的環境中, 聚精會神於音樂旋律之中, 可疏通經絡、平衡陰陽而強身健體。

聽音樂調暢情志

自古以來, 人們就認識到音樂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不同的音樂可以影響不同臟腑的功能, 可以調節人的情感, 激發不同情緒, 從而消除精神上的壓力, 起到調整臟腑的作用, 有利於恢復健康。

當心情不安、思緒紊亂時, 聽民族樂曲《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雨打芭蕉》等, 可起到安定情緒、調理思緒的作用;當精神憂鬱時可聽樂曲《小開門》、《喜相逢》、《夜深沉》、《光明行》等, 能減輕或緩解憂鬱、振奮精神;當煩躁易怒時, 可聽琴曲《流水》、古箏曲《風入松》、二胡曲《漢宮秋月》等, 能使心緒平靜安和。